职场生存,我们的动力来自期望。我们观察,了解别人的需求,是在窥探他们的期望;我们自己的期望,就是我们的目标、动机、愿望、信念等等。经营职场生意,我们所要求的回报,只是满足期望而已。
职场就是生意场,工作就是生意,而做生意惟一的目的是要“赚”,即回报高于投入。
你到底想要什么?
无论是谁,当他这样问你的时候,你是如何回答的?或者说,你是否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去逛商场,销售小姐经常用带着职业笑容的表情问我们:您想要点什么?
我们去书店,店员问我们:您想看哪方面的书?
我们去餐厅,服务员招呼我们时说:请您看看菜单,您想吃点什么?
我们得到老师、老板表扬时,心理美滋滋的;
我们被老板骂的时候,心里编了100个理由为自己辩解;
看到同事升职而没轮到自己,我们心理多少有些不平衡;
……
我们的“期望”无时无处不在,只是,每每同时有多种不同的期望交集和纠缠,有时还互相冲突而造成我们的心理困境。比如说忠孝难以两全,老婆和老妈同时掉到水里先救谁等等。我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套“绝对挑战”栏目的最初策划过程,大家一起设计出不少“两难”题目,利用职场中人同时存在的两种期望造成的冲突来折磨选手,逼他们在两难情境当中进行选择。
积极心态的人,觉得自己每一个期望都在被满足,也总有新的期望在满足之中,因而感觉昨天快乐,今天开心,明天值得期待。
消极心态的人,觉得自己的期望总是满足不了,怨天尤人,昨天郁闷,今天焦虑,明天忧愁。
职场生存,我们的动力来自期望。我们观察,了解别人的需求,是在窥探他们的期望;我们自己的期望呢,就是我们的目标、动机、愿望、信念等等。经营职场生意,我们所要求的回报,只是满足期望而已。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发现自己的期望,设计自己的期望,实现自己的期望。
那么,你在职场当中到底有多少种期望?
当前最为经典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多数职业规划理论以此为基础分析人的职业期望。不过,我不以为然。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共有5个层次,从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递进。先满足了低层次需求,才产生高层次需求。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涵盖低层次的需求。这5个需求层次依次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理论的问题在于,马斯洛假定人首先是动物,要求基本的生存和安全,然后才有作为群体人的需要。其实,人在出生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哭,哭的目的是找妈妈的怀抱。人的生命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最后一个愿望通常是想知道有多少人会为自己哭。无论是人之初的哭,还是人之末的希望别人哭,都表达了同一种期望: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如果不是遇到灾难等等问题,人对于生存、安全之类没有那么恐惧的。
马斯洛理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线性思维,认为各个需求层次之间存在时间和心理上的先后关系。其实,我们多数情况下是多种需求同时存在,自己也经常搞不清楚到底哪种需求才是自己最为在意的。“你到底想要什么?”这样的问题之所以令我们困惑,原因就在于此。
我认为,如果用简单的方法来解构人的职场需求,可以用名、利、义三个字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