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成长感,回报增值

工作就是生意 作者:孙虹钢


我做过多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也和很多大学生当面交流过,发现“成长空间”是他们这些初级求职者最为关注的两个因素之一,另外一个是起薪多少,虽然很多学生不愿意承认。其实,薪水、成长空间,反映的是同一种需求:利益。只不过,薪水是当前的利益,成长空间是长远的利益。

职场就是生意场,工作就是生意,而做生意惟一的目的是要“赚”,即回报高于投入。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讲的是职场真规则。很多不平衡心态源于对回报的感觉:我付出了那么多,你才给我这么一点点!问题在于,我们在接受一份工作时,可能没有那么仔细地计算可能的回报,或者一厢情愿。而在我们的内心,对于回报是有一份对应实际数字的期待的。那么,为什么不提前计算清楚,或者通过谈判和对方达成清晰、明确的共识,然后才做交易呢?

你应该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这份工作、这件事还值得继续做下去吗?

不值得好好做的事,就不值得做。

不划算的事不做,或者不能总是做。

用九宫格分析“利”,如图:加薪〖〗升职〖〗成长

空间福利〖〗利〖〗赚了期权〖〗红包〖〗补偿

1999年,互联网热刚起来的时候,各大网站都在拼命从传统媒体挖人才,由于当时人们对网络的认识还不充分,挖人挺困难。那些拿到了风险投资的网站,挖人的杀手锏就是高薪。后来,搜狐、新浪等上市之后,期权才成为另一个杀手锏。1999年下半年,当时中华英才网的总经理张杰贤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我,大家一起吃饭,张说要请我去做内容总监。我那时在《壹周便利》做总编助理,虽然已经是个网虫而且对人才领域有所关注,但对去网站工作丝毫没有概念,就随口问了一句:您能给多少钱?张杰贤回答:“两万怎么样?”说实话,我顿时感觉到有点晕。那时在平面媒体,如果不是靠拉广告提成,两万的月薪就是天价了。

我涉足互联网包括专注于人才领域,其实主要是从去了中华英才网做内容总监开始的。虽然我在那里只做了一年,但这段经历对我的职业生涯起到了关键作用,到现在我仍然很感激张杰贤先生(他也离开中华英才网了)。到本书付梓的时候,你还能够从中华英才网内容频道里看到我当时做的一些东西呢。

有足够的利,谁会不动心呢?

现在很多企业喊“人才难求”,可如果你问问那些企业的老板:你愿意付多少工资?他们多半就支支吾吾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有一次组织“如何留住关键员工”论坛,很多著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在那里侃侃而谈培训、沟通、文化,我只问了两个问题:第一,各位是否愿意按照那些关键员工所期望的数字支付薪酬?第二,如果你们企业因为管理体系、薪酬体系等等原因做不到,为什么别的企业可以做到?我的结论是:所谓“留住”关键员工问题,其实是这些企业希望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代价来使用人才,可能属于强买强卖或者骗买骗卖的行为,不是公平交易。

职场生意其实没什么特别,就是个价格问题而已。

还有很多企业特别愿意和员工签竞业禁止协议,但特别不愿意支付合适的补偿。提前解约,也希望尽量少给或者不给补偿金。从企业趋利避害的角度说,是一种正常心态。不过,另一方面,你划算,是否就要让员工遭受损失呢?作为交易的双方,只有一方得利,而另一方失利,生意一定不能成交的。

应聘时,我要不要和老板谈薪水

肯定要谈,关键是怎么谈。

首先,你要了解你准备应聘的这份工作,在不同类型企业里面值多少钱,评估一下自己可不可以接受这个数。

其次,看看你去应聘的企业属于管理很规范的著名企业,还是一般的中小企业。如果是很规范的著名企业,一般都有标准化的薪酬体系,而且是和市场匹配的,人家问你关于薪酬的问题,你就只说“按您这里的规矩办”就行了。如果是中小企业,就一定要了解清楚再决定是否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