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元老要股份,我给不给
一家网络公司,一个和老板一起创业的关键员工向老板提出,希望公司能给他一定的股份,虽然他此时的年薪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老板不想给股份,但是他也知道,要是不给的话,该员工一定会辞职,那么无论自己创业还是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对公司都会形成强大的压力,老板该怎么办?
这位老员工首先是期望要“名”,归属感。他和老板一起创业,现在可能想功成身退,拿点股份,是考虑退休或者希望得到一个长期回报的保证。这说明,他看好公司的前景和老板的能力,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更高期望了,比如说取代老板。所以,这是好事啊,为什么不给呢?你不给,有可能激发他的期望值,成为你的敌人呢。
杨澜转行失败:
自我期望和市场需求(期望)不匹配说明:以下案例转述自其他媒体的报道,我加了一些点评而已。
2000年3月,杨澜和丈夫吴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并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杨澜任主席。自此,杨澜跨入商界。彼时,资本市场上的传媒概念股风头正劲。收购之初,公司股价暴涨20倍之多。同年8月8日,满载杨澜人文理想的阳光卫视正式开播,这是当时大中华区第一家华语历史人文主题频道。
但杨澜未能料到,阳光卫视竟成为了她事业上最大的挫折。短短3年间,阳光卫视累计亏损超过两亿港元。2003年6月,杨澜宣布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卖给内地一家传媒集团。自此,杨澜退出了卫星电视的经营。
2005年7月,杨澜不算完满的5年商业之旅画上了句号。杨澜宣布:将她与吴征共同持有的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并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机构阳光文化基金会。同时辞去了包括阳光媒体投资董事局主席在内的所有管理职务。
此举意味着,杨澜已从商场抽身而退,重回她所熟悉擅长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公益事业。杨澜参与公益事业由来已久。曾担任过国内各种大型慈善活动的形象大使。但不局限于此,在胡润今年4月制作的“2005年中国慈善家榜”上,她位列第四。
从文化界到商界,杨澜获得过的荣誉不少 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等等。有人说,杨澜是这个转型时代的一个符号,是一个“大智慧”的“小女人”,是职业女性的完美典范。
杨澜说:“在各种角色不断转换过程中,我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飞多高。做好主持人,就想做好制片人,做好制片人,就想做传媒公司。这还不够,还想做一个好母亲、好太太、好媳妇、好女儿。当这些都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身心会不堪重负。
不但我个人如此,这也是这一代都市女性的困惑。
我还很需要自由。当初在中央电视台做主持,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连节目最后呈现出来的形态也没有把握。那时候就一心一意想做制片人,一心一意想做一个完整的电视人,从策划到制作,都能体现自己的想法。再后来就想在更大的层面上,完成这种创作。可能就是心里有想法,需要表达,想比较多地把握和控制自己表达的权利和能力吧。心里是有这样一条线的,也吃了一些苦头,也会被别人嘲笑,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原来的环境对我有很大的约束,但也对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由于外界的影响,杨澜的职业期望快速发生变化。但是,对于自己能否驾驭这些变化,其实她并不清楚,也没有准备好。
杨澜说:“2000年创办阳光卫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挫折。其实这个问题特别能说明我先生为何说我是个很固执的人。我自己很喜欢纪录片,电视虽是快餐文化,但在纪录人类文化和人类心灵的历程方面,应该有它的功用。当时就是真心喜欢纪录片,开始做阳光卫视。
在先生的帮助下,融得了第一笔两个亿的启动资金。当时非常有信心,阳光卫视:华语历史人文纪录片主题频道,整个大中华区第一家。现在想起来,真是个理想化的头脑,结果一下子撞到现实的硬墙板上。我想要是别人会赶紧转型做别的,但我是那种死不回头的人,别人已经劝不动我了。
做到第3年的时候,已经很难再融资了。其实那时候,我们真是应该转型了。可是我总觉得再坚持坚持就有希望。今天想起来,我还是很感谢我的先生。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情况下,我先生还是支持我,我们俩又自己投资了一大笔资金,继续这件事。直到后来知道,这个商业模型是很难成立的。”
自我期望和市场期望不匹配。本书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我有多大的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承认。这个“谁”指的就是市场、客户、老板。
杨澜说:“2003年出售阳光卫视,是个很痛苦的决定,这种痛苦是双层的吧,一层是觉得愧对那些一开始投资这个项目的人。这种心理压力一直没有减轻过。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一个自我的否定。其实你尽管满怀热情,但这路没有走通,也有一种灰心的感觉,觉得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有时候用价值的判断标准代替了冷静的商业思考。
有人说,战士和商人不同,战士坚守阵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商人就像置身于一个舞厅,随时要想到出口在哪里。而我在商场就像战士一样坚持着。”
职业角色变了,职业期望必须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化。
明星人物与边缘分子换了角色,我该怎么办
三年前我招聘了两个员工,他们其中一个是我部门当年的明星员工,但是今年由于某些原因碰了壁,绩效考核结果出来以后成了“边缘分子”;而另一个则由当年懵懵懂懂濒临解聘危险的“边缘分子”成了今天的明星员工。曾经的明星虽然是现今的“边缘分子”,但是由于以往的成绩,公司上下对他印象还好,所以,尽管他给其他员工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劝解他,因为说什么也没有用;而现今的明星情况更糟,可能是最近的光环太多,他的野心膨胀,到了失控的地步。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怎么解决问题的?用抚慰还是用恐吓?
明确地和曾经的“明星”谈,你现在对他已经很不满意了,如果他不想被开掉,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达到你的期望。否则,可以好说好散。注意,如果开人家,请不要吝啬补偿。职场是生意场,大家要做讲规则的生意人。
而对于当前有点“狂妄”的明星员工,也告诉他,他的期望值的变化和你对他的期望值开始不协调了,并且你还不打算调整你的期望值。所以,请他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