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不能忘记 但是我们可以宽恕

为中国加油:21世纪公民读本 作者:周晓柏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在飞速发展,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也不断上升。中国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内水和领海的大国,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国际上各方的关注,出现了各种正面和负面的反应。

西方世界一直以来对未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感到不确定,那就是今天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国是一个狭隘民族主义的大国,还是一个理性的大国 。

现在,在西方的主流媒体上时常可以看到“愤青”一词的汉语拼音“fen qing”。那些西方人似乎很难理解:中国这些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为什么竟对西方社会持有如此强烈的批评态度?

英国的中国学学者杰拉德·张则认为:“我认为中国的过激民族情绪还很难控制,这个主要是后天教育的问题。西方国家有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公民的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

从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评价来看,中国能否“约束”部分国民的不理智情绪?中国能否应用现代政治智慧处理好复杂问题?这极大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国际定位。

2005年4月,中国内地相继爆发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抗议日本教科书篡改侵华史实以及侵占钓鱼岛等问题。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日示威,而且示威当中都出现了一些人试图去砸日本使馆,以及一些带有日资色彩的,比如说日本的餐馆,甚至是市民所坐的日本轿车。一浪接一浪的反日运动在中国民间开展起来,网上的谩骂、地铁里的殴打、大规模的“砸店”、游行……

毋庸置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反日”。对于日本右翼势力的种种得寸进尺,我们当然不能无动于衷。

但是,现在的反日行动,好像是只要跟“日”挨一点边,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过来就“反”。其实这是很不理性的,当今社会是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日益清晰,我们和日本作为东亚近邻,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应该有所选择,选择真正对中国人民情感造成伤害的那部分来“反”。明确要“反”哪些“日”其实非常关键。 其实,日本的民众并不是我们“反”的对象,我们要“反”的,是屡屡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侵犯中国的日本右翼势力。

怎样看待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对日本首相小泉不顾损害中日关系而顽固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日本教科书篡改侵华史实以及侵占钓鱼岛等问题,我们必须坚决地反对。但是,我们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和中国一样,韩国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与日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为此,2005年3月23日,韩国总统卢武铉发表告国民书,强烈谴责日本为侵略史翻案和霸权主义的图谋。当天,韩国还通过了《日本歪曲历史教科书对应方案》,决定把历史教科书问题推向国际舞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等。

事实表明,韩国抓住了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有利时机,把教科书问题从双边范畴推升至国际层面,争取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是解决韩日问题的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同时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挑衅行为的一个有力回击。

像韩国一样,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建立并利用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善于在国际层面上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推广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常常把有关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国际化,以争取国际社会的声援与支持。

刘欢演唱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主题曲中有句歌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并不是反对出手,而是要做到该出手时出手,不该出手时,不要出错手。出手要看时间、地点、动机、方式。

我们不要做愤青,而是要做理智公民;我们不能作愤怒的民族,而是要作理智的大国。

要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公民”,就要树立一种清晰、理性的民族观念和国际观念,就要为自己的民族国家坚守公平公正,道义与尊严,并且能够善于用最合情理的方式表达愤怒。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宽容则是一种仁慈。记住历史是我们对历史应有的尊重,宽容历史会使得我们以后的人生更加健康幸福。

铭记我们应该铭记的,忘记我们应该忘记的。 这是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要义。

有人说:“对敌人宽容,就是对自己残忍。”我们不可否认,但宽容的确可以改变一些东西,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对别人宽容的同时,也是在对自己宽容。当你用心去理解别人,宽容别人时,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感激,欣慰,更多的是一种来自宽容的感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