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大事,请按“Ctrl+C”
众所周知,“Ctrl+C”是复制的意思,当我们看到优美的文章,美丽的图片,只要按下“Ctrl+C”,它们就属于你。那么性格呢?好的性格是不是也可以轻易按下“Ctrl+C”呢?
性格是先天气质和后天培养的结晶,性格的气质表现没有好坏之分,主要是后天的培养。孔子说,人性本相接近,是习俗使之遥远了。《三字经》里“性相近,习相远”的口诀,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认为性格的形成受后天的影响很大。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此,有人谈到性格就说它与遗传因素有关系,说生就的脾气,长就的命,改不了了。性格是否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呢?其实不然。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的性格原来也是可以通过种种努力和技巧来实现某种优化的。
有一个实验叫“情感剥夺实验”。心理学家把一同生下的小猴子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放在铁笼子里用奶喂养,其他什么都没有;另一组给它们用长毛绒做了个假妈妈,吃完奶它们可以在假妈妈身上玩。实验结果表明,小猴子慢慢长大后,没有假妈妈的这一组胆子比较小,反应暴躁,不合群,与人不好接近;有假妈妈的这一组则相反,不胆小,合群,与人容易接近。
这个实验说明,一个人在婴幼时期特别是儿童时期剥夺了母爱,就会性格扭曲,造成不好的行为和个性的表现。情感剥夺实验说明,在婴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抚育,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另外,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员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其实我们的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既然如此,这也同样说明了,性格定型后并非一成不变。
环境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同样也影响着性格的形成。生活、环境、时间都是改变性格的最好的雕塑师。“预限理论”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这个理论认为,刺激超过了预限的值以后就可以使人的性格发生变化。孩子先天的个性、素质只是奠定了基础,孩子以后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和以后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比如,一个孩子很胆小怕事,不愿与人交往,后来在军队这个集体中生活,需要他与人交往,需要参加许多集体活动,甚至残酷的斗争,这样的环境就会使他变得坚强、开朗、豁达。同样的道理,一个很开朗、很爱笑的人,到了一个严密封锁的环境中,不许他和别人相处,最后他可能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当然,性格改变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毅力。
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的性格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际环境塑造出来的。这个人格塑造和形成的过程,始于出生,到5岁左右基本完成,并基本定型。确切地说,到了5岁左右,人格塑造已经基本上完成了80%。其余部分,要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塑造,对于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已经无关大局。
一个易怒的人,不是先天就容易或喜欢生气,而是从小就与一个爱生气、爱发脾气的亲人在一起生活,天天生活在生气的环境里,天长日久,慢慢地也就模仿或学会了生气、易怒的习惯。一个人对于环境或周围世界的看法,取决于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和作用方式。
如果我们在年龄适宜、具备一定改变潜力的情况下,性格的改变并非特别难。改变性格最好的老师,就是生活经历。生活经历可以分为日常体验和超常体验,后者就是在极度超常的生活体验的刺激下,改变了人格、改变了生活态度、改变了人生观。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经历的增加,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在理论上,科学的心理治疗应该能够促进人的性格的改变。最关键的是人本身改变的潜力、改变的欲望和改变的能力。
在此我们提供一些关于优化性格的建议: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不要总用阴暗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试着去帮助别人,从中体验乐趣;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锻炼和改造;培养健康情绪,保持乐观的心境;乐于交际,与人和谐相处;提高文化水平,加强道德修养,改造不良的性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试一试吧,也许不久之后你就会有惊喜的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