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成大事者,目标总比人高一截(4)

成大事者性格解密 作者:杨佩昌


有一位外国移民记者,在他的原居住地里拥有6公顷的山林。在美国掀起淘金热时,他变卖了家产,举家移民,并购买了90公顷土地进行钻探,希望在那里找到金沙或铁矿,他一连干了很多年,直至他把家底折腾光了,都还没找到任何东西,他不得不返回原居住地。当他回到故乡时,他发现那儿机器轰鸣,工棚林立。原来,被他卖掉的那个山林就是一座金矿,主人正在挖山淘金。

有一位老教授说起过他的经历:“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许多在校时资质平凡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没有特殊的天分,有的只是安分守己的诚实性格。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不爱出风头,一直在默默地奉献。他们平凡无奇,毕业分手后,老师和同学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与长相。但在毕业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中,他们却带着卓越的成就回来看老师,而那些原本看来会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却一事无成。”

这是怎么回事呢?

每一个踏入社会的人,都曾雄心勃勃,渴望成为一代名人。但知识储备的不足和社会竞争的激烈,让很多人游离于工作岗位之外。每个人都曾经心潮澎湃,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大富翁,用自己的钱去做想做的事,去感谢有恩于自己的人,去帮助弱小贫穷的人。要用自己的钱,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但大部分人终于明白,钱不会自己长出来,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希望很多,梦想很美,每当想到这些,我们总会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可事实是,我们不得不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做着我们的工作。

一年夏天,一位来自马萨诸塞州的乡下小伙子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爱默生。小伙子自称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7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由于地处偏僻,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因仰慕爱默生的大名,故千里迢迢前来寻求文学上的指导。

这位青年诗人虽然出身贫寒,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老少两位诗人谈得非常融洽,爱默生对他非常欣赏。

临走时,青年诗人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

爱默生读了这几页诗稿后,认定这位乡下小伙子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定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大力提携他。

爱默生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他希望这位青年诗人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于是,老少两位诗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青年诗人的信往往长达几页,大谈特谈文学问题,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确是个天才诗人。爱默生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诗人。青年诗人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但此后,这位青年诗人再也没有给爱默生寄诗稿来,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

爱默生开始感到了不安。凭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发现这位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通信一直在继续。爱默生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成了一个倾听者。很快,秋天到了。爱默生去信邀请这位青年诗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他如期而至。在这位老作家的书房里,两人有一番对话:“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要中断呢?”“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小打小闹是毫无意义的。”“你认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闹吗?”“是的,我是个大诗人,我必须写大作品。”“也许你是对的。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希望能尽早读到你的大作品。”“谢谢,我已经完成了一部,很快就会公之于世。”文学聚会上,这位被爱默生所欣赏的青年诗人大出风头。他逢人便谈他的伟大作品,表现得才华横溢,锋芒咄咄逼人。虽然谁也没有拜读过他的大作品,即便是他那几首由爱默生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拜读过。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位年轻人必将成大器。否则,大作家爱默生能如此欣赏他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