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变革法则,创新要由内而外地进行

初入社会必知的88个潜规则 作者:辛月


歌德全称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为人们所熟知的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受到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曾经说: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这也是他自身奋斗历程的写照。

创新、变革永远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手。万事万物,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只有看到变化,接受变化,不断变革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那种好就永远好,坏就长久坏的想法,均是鼠目寸光的愚人之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取得成功不要得意忘形,遭到失败也不要一蹶不振。要警惕乐极生悲,坚信否极泰来。要牢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懂得量变引起质变,小变会带来大变的蝴蝶效应。要不断努力进取,勇于变革创新,促使矛盾转化。人们对于简单的问题,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几乎都可以得到解决。而当遇到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引进新的思维方式。变革创新要由脑入心,由内而外。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的社会中,这些规则又由于长久的遵守,成为了一种惯性。创新就是要在各方面打破这种惯性。惯性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往往能够表现其巨大作用和力量的时刻,都绝非常规的处世形式。

西方一个著名的实验室做过一个实验:将五只猴子放在一个大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惩罚所有的猴子,直到没一个猴子再敢动手。试验的下一步是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新来者不知这里的“规矩”,动手去拿香蕉,结果竟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四只猴子,于是四只猴子便代替人执行惩罚的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试验人员继续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罚的猴子逐个换出来,当最后笼子里所有的猴都是新猴子时,仍然没有一个猴子敢去碰香蕉。猴子天生爱吃香蕉,可是偶然出现一个“不许拿香蕉”的制度后,这一违背猴子天性的制度居然自我强化成为第二天性。最初,猴子们不让群体中的任何一只猴子去拿香蕉是合理的,为的是免遭“连坐”的惩罚,但当“人”与“高压水枪”都退出惩罚机制后,惩罚已转化为一种内部机制,并顽强地毫无理由地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群体的惯性一旦形成,由于其奖惩机制的强制性,有时会比个体的惯性思维具有更惨烈的社会危害性。正如缠足,无论从审美、快感、健康等任何角度而言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却能被一个巨大的群体连续几个世纪地沿袭着,除非重大变故和外力的影响,这种历史惯性是很难制止的。我们生活中经历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产生和沿袭的,于是创新和变革应运而生。

钻研犹太商法达数十年之久的日本学者,曾经在为学生们演讲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听众解释一个疑问,提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当两个犹太人一起掉进了一个淤泥坑,其中一个身上满是淤泥,而另一个却很干净,那么其中那个人会选择去洗澡呢?”

台下的学生笑道:“这还用说,当然是满身淤泥的那个人!”学者也是一笑:“错!那个被弄脏的人看到身上干净的人,认为自己一定也是干净的;而干净的人看到脏人,认为自己可能和他一样脏。因此,最后决定去洗澡的人是那个身上干净的人。”

问题二:“这两个人又掉进了刚才的泥坑,情况与上次一样,谁会去洗澡呢?”

学生们有些不解:“刚才不是说过了吗?是那个干净的人!”学者还是一笑:“又错了!干净的人上一次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脏人则明白了干净的人为什么要去洗澡。因此在依上次的事实情况为依据的情况下,身上脏的人会选择去洗澡。”

问题三:“与前面差不多,就是这两个人第三次又一起掉进了那个淤泥坑,谁又会去洗澡?”学生这次谨慎多了,支吾到:“这?是那个脏人。不,是那个干净的人!”学者大笑:“你还是错了!有谁见过两个人一起掉进同一个淤泥坑,结果一个干净、一个脏的事情吗?”

这就是创新和变革思维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更能开拓出一片天地,在生活中也更能体现出达观机智的精神以及幽默的效果。这种创新的思维是变革法规的基础,要在自己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加以发扬和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