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节:二、辟谷——源于道教的养生传统

空腹健康革命 作者:田晶


二、辟谷——源于道教的养生传统

人常说“不食人间烟火”,神仙也。远古时候,神话传说里的人,不食五谷杂粮,却能长生不老。众多古籍中,都记载着“某位奇人风餐雨露几十年,不仅精神抖擞,而且鹤发童颜”的故事。

1.神龟长寿的启示——以“气”养生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顾名思义,就是不吃谷物来养生。据说,“辟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大约与行气术同时。

“气”,是一个很常用的中医术语,例如,“气血”、“阳气”、“痰气”、“湿气”等。发展到今天,还有一项中华绝学——气功。那么,到底什么是“气”?恐怕就没多少人能说得清楚了。

中医认为,“气”的形成有三种途径:一是先天精气,它来自于父母,人自打从娘胎里出来,就自然有了“精气”,它主要存在于肾(也是中医所说的“命门”);二是后天水谷之气,它来源于食物,水谷在人体消化吸收而形成,它存在于人的脾胃;三是清气,它来源于空气,是由呼吸进入人体的,存在于肺。

这三种气,共同构成“元气”,“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气,它分布于全身各处。一旦元气大伤,人就会生病。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气”是运动的,它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流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走到血脉内外就是营卫之气,走到经络则是经络之气等。倘若气不顺,人也就会生病,例如中医中常说的“气滞、气结、气闷”等。中医还认为,精气、清气、水谷之气在流动中形成脏腑经络之气后,可以转化为人体活动的能量,可以更新充实人体的组织结构,并形成五脏六腑之精华在人体内储存起来,这有点儿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新陈代谢”的意味。

正因为“气”可以维持生命,所以《大戴礼记?易本命》中有这样的论述:“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句话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吃肉可以让人勇敢强悍,吃谷物让人有智慧,以气为食者长寿,不吃东西也不死,就成仙了。这是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篇》,这是现存的最早的关于辟谷服气术的著作。里面就有一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第一次辟谷时,往往会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这时必须用“吹呴”(道家所谓呼吸吐纳之术)食气法加以克服。很显然将辟谷与行气联系在一起了。

而将辟谷术发扬光大,并由此流传下来,应该归功于道教。我们都知道,道教的创始人之一庄子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描述了一种神仙般的自由生活,里面就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语句。

据说,道教的辟谷,和观察“乌龟长寿”有关。在动物界,乌龟的长寿那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千年王八”这一说法。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也有“神龟虽寿,犹有尽时”的诗句。道教认为,乌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它“食气”。东晋时期著有《肘后备急方》的著名医生兼道士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对俗篇》中有两则辟谷的故事。其中一则是这样的:

在某郡县,有一个叫张广定的人,在逃避战乱时,将四岁的女儿藏在有竖洞的古冢中,只留下够生存几个月的干粮和水。三年后回来,本以为女儿死了,去收她的尸骨时,却惊喜地发现她还活着。一问才知道,断粮后,她觉得饿,就学墓中的一个动物,伸伸颈、吐吐气,就再也不觉得饿了。张广定找到了那个吸气的动物,原来是只大乌龟。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传说,并不可信。而今天的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看,会明白:我们所吃的食物,会通过消化、吸收,在人体内转化为各种营养素,以维持生命。古人由于没有“营养”的概念,把一切都归结于“气”,这种看法并不准确。但古人所认为的,一旦人体中的某种根本物质(古人认为是“元气”)受损或运行不畅,人就会生病的看法,则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古人认为,最好的养生法是顺应自然,让“气”顺畅。也就是道教中所说的“无为”,即减少人体的负荷,不让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内,让人体保持一种平衡、正常的状态,这样人自然就不生病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