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炒房团,这是一群先知先觉的有钱人,也是中国民间资本无可争议的代言人。他们曾经依靠修鞋子、卖纽扣、生产打火机获得了最初的财富,然后凭着他们那种与生俱来的智慧四处出击……
这群中国最敏感的商人对中国楼市也有着天然的敏感度,他们敏锐地捕捉任何一个能让财富增值的机会,而且总能寻找到埋藏着黄金的宝地。温州炒房团所到之处,其带来的“羊群效应”使得各地楼市风起云涌,而温州炒房团也被当做了中国高房价的推手。10年间,温州炒房团在房地产市场进进出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媒体的鼓吹、房地产商的趁势宣传更为这些故事增加了不少色彩。
2003年12月16日,《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题为《新闻调查: 探访温州购房团,买房子就像买菜》的文章,讲述了最早的温州炒房团的故事。陈建设(化名)是这批炒房团的一员。当年29岁的陈建设毕业于温州大学,靠服装批发起家,如今已经是某炒房团的带头人,他说起第一次炒房经历时仍然非常兴奋和自豪,眼中泛着亮光。
2001年8月18日,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这是我们温州炒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我们一百多人坐满了三个卧铺车厢,第一个购房团就这样从温州赶赴上海。有人拿着喇叭走在前面,我们就跟在后面。我们总共在上海呆了三天,我买了一套。
我们炒房团里一般会有一个领头人,一般是资金雄厚的大户,他们常在全国各地跑,朋友多、信息灵、经验足、眼光准,没有经验的散户往往会跟着他们跑。当他看中了某地某个楼盘后,就会回来向大家作推介,最后统一委托办理,以庞大的队伍来增加和开发商谈判的筹码,获得最优惠的价格。下单迅速,团体购买,出手大方,快进快出……
我们其他人都来自不同的行业,企业主、开发商、政府官员等五花八门,可大家的乡土情结很重,每个人买房子通常都会把亲戚朋友带过来,要投资一起投,要撤离一起撤,风险大家一起担,赚钱也大家一块儿赚,一家带一家。炒房的基因已经深深融入温州人的血脉,我们当地的订婚标准是男方三套房、女方一套房,而在温州,现在房价已经飙升到3万元/平方米,这意味着“没有500万你就别想娶媳妇”。全民炒楼的风气也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1998年到2005年,我们炒高了温州后发现杭州还能更高,炒高杭州后又发现温州还能更高,然后又发现杭州还能再炒。等到温州、杭州都炒高了,又把上海炒起来,炒完发现杭州还可以接着炒……
根据最早的温州炒房团组织者估计,温州人中至少有10万人在全国各地炒楼,而动用资金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在飙涨的房价刺激下,做外贸、做实业的商人们纷纷变身炒房客,房地产业如同一个吸金窟,不断裹挟各路资金。稍微有点资金的制造业企业,都在试图涉足这个高利润行业,温州的全民炒房时代几近癫狂。
在温州甚至有专门的“炒房掮客”在炒房团和开发商之间牵线,《今日早报》2009年2月26日刊登了一篇名为《“温州炒房团”重出江湖?》的文章,讲述了一名“炒房掮客”的故事。
叶先生(化名)是温州房地产圈里一位知名的“炒房掮客”,据说他有几百个长期联系的铁杆客户,手上有大量的资源,专门负责在各地的销售楼盘和炒房团之间进行牵线并从中牟利。
当然,叶先生也不是每个楼盘都代理,据说他在代理一个楼盘之前,会仔细分析这个楼盘的性价比,只有那些确实不错的楼盘,才会入他的“法眼”。由于叶先生在当地炒房团中的号召力很大,他推荐的楼盘总能取得不俗的业绩。据说在2008年12月的某个楼盘里,70%以上成交的房源都是叶先生带来的客户成交的。正是因为叶先生非常专业,每次都能把价格控制得很合理,炒客们也是非常信任叶先生,基本上当天过来看房子的,都是当天下单的,速度非常快。
如果说“炒房掮客”只是缩短了炒房团买楼的时间,那么炒房团联合开发商、二手中介共同推高房价则将房地产热推向了高潮,而这其中各地屡屡上演的大戏似乎才更惊心动魄。《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1月16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温州“炒房团”何去何从》的文章,讲述了温州人津津乐道的温州新城区同人花园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在短期内由炒房团、开发商和房地产中介互动,联手炒作房价的典型案例。
当时,这个楼盘尚未开盘,大量炒房客和房地产中介已经进入,并大量买进该楼盘房源高估待售,对房源形成事实上的垄断。没有门路的普通购房者要想拿到房号,根本不可能。当时有人拿到了5套房源,价格在每平方米1.7万元左右。此时,温州炒房团已经不是当初一拍脑门想着炒房去的新手了,他们对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了如指掌,并与开发商、银行、房产中介打成一片。有更高明的炒家于这年10月以2万元的价格买进两套房子,市场上马上就有消息放出:“该楼盘房价已达2万元。”
炒房团手中的房产,瞬息之间每平方米涨了3000元,同一区域的开发商也与炒家紧密配合,随后推出一批新房,价钱高出同人花园一至两成。同人花园价格的人为炒作,很快被掩饰成了市场的自发行为,炒家与房产商获得了共赢,仅此一役,每名炒房客至少进账百万元。
因此,我们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温州炒房团的典型做法是: 乘虚而入,逢低大量吸纳房产,然后高位出仓。他们的购房目的很简单,决不为自住,而是单纯地作为投资,通过团体协作的力量,炒高价格进而转手倒卖。
客观地说,真实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温州人通过辛勤劳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们只是不停地在寻找市场机会,而开发商、地方政府、媒体恰恰共同为温州炒房团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并且借助温州炒房团让大家产生一种恐慌心理——房子都被温州人买光了,再不买就没有了。最终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温州炒房团炒高了全国房价。
那么,从全国角度而言,真的是温州人炒高了全国的房价吗?
可以肯定地回答,房价推高的责任怪罪在温州人身上,是不客观、不公正的,更是荒谬的。简单估算一下就知道,近几年,中国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每年的投资总额接近10万亿元人民币,北京、上海两地均超过千亿元,而温州炒房团所有资金也不过3000亿元,即使这些资金一年之内全部投进去,也不可能把整个中国房地产炒起来。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炒房客呢?舆论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