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说,他之所以在边地封那么多王,令他们训兵练将,是预备着万一边疆不靖,让众王去抵御,以保证国家安全。孙子说出了他的忧虑:“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默然,过了好久问,你打算采取什么办法呢?朱允炆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说,是啊,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要是真能像他自己说的,以德怀,以礼制,少一些年少意气,多一些隐忍,天下事也不是后来这样子了。可惜这一切在建文朝都未能实行,早早的图穷匕见,主上与臣下,宗室与藩王,直以刀兵相见了。
这里有必要对明初诸王就藩的情况作一介绍。
分封诸王的宗藩制度实际上是和大兴党狱、剪除功臣同步进行的。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立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夭,其余二十三子全都封王建藩。1372年,首封秦、晋、燕、吴、楚等十王,1378年,秦王、晋王就藩西安、太原。又封蜀、湘、豫、汉、卫五王。1380年,也就是胡惟庸党案发后,燕王就藩北平,1381年,周王(原封吴王)、楚王就藩开封、武昌。1382年,齐王就藩青州;1385年,潭王、鲁王、湘王就藩长沙、兖州、荆州;1390年,蜀王就藩成都。1391年,再封庆、宁、岷、谷、韩等十王;1392年,代王(原封豫王)就藩大同;1393年,辽王、庆王、宁王就藩广宁、宁夏、大宁;1395年,肃王(原封汉王)、岷王、谷王就藩甘州、云南、宣府。
朱元璋分封诸王的目的,一为夹辅皇室,一为抵御外患,特别是北元的蒙古势力,所以沿长城一带择其险要之地封了九个王。这是他为皇权永固安排下的如意一招,不料他的皇太孙就要因之翻船。
朱元璋为封王建藩定下的原则,虽是“列爵而不临民,分土而不任事”,但诸王地位尊崇,冕服车旗仪仗仅下天子一等,尤其是驻扎边地的藩王,手握重兵,遇有警急事还有调遣封国内守镇兵官的权力,实为皇帝在地方上的军政全权代表。且《皇明祖训》中还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朝中权臣擅政,诸王有移文中央索拿奸臣并举兵清君侧的权力。仅此一条,就为他的继任者种下了祸根。
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出生于1377年的朱允炆,此时已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继承自父亲朱标的温厚禀性和长年的读书生活,养成了他温良的个性和一腔道德理想主义情怀。可能是担心自己死后诸王来朝给孙子构成压力,朱元璋曾立下遗诏,诸王闻丧后仍须驻守封地,不得来京参加吊唁活动,这让想要上京奔丧的藩王们不得不打消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