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时局看法清楚而悲观,认为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朝廷处境危险,自己辛勤作为只不过是裱裱糊糊而已,维持着清朝这座纸房子不至于立即倒掉。可悲的是,发展到载沣时期,清朝统治阶层连这样的认识都不愿意有了。面对危局,他们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地下,不愿正视现实。
北京城正中央的紫禁城,在帝制时代是个神秘阴森、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在这座巨大的建筑群里,带领中国迈进了20世纪。
从1907年春开始,立宪派领袖张謇先后4次应慈禧太后之召,踏进紫禁城。风烛残年的慈禧太后在召见中,多次“语及时局之非,不觉泪下”。张謇直言无讳,悲凉地陈述了国家财政窘境、行政效率低下、官场黑暗腐败和百姓怨声载道等情况,指出民心开始倾向革命,对大清王朝不利。慈禧太后听着真实的反馈,失声痛哭,毫不掩饰她的心力交瘁:“我久不闻汝言,政事败坏如此。你可以问问皇上,现在招对臣工,不论大小,甚至连县官也时常召见,哪一次我不是用言语以求激发天良,要求他们认真办事?万不料全无感动!”次年,在失望、迷茫和痛苦中,慈禧太后走完了一生,放下了掌握超过40年的权柄。
1911年5月12日、16日,北京的总税务司安格联收到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的两封信。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中国的前途似乎非常黯淡。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同情,而政府并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却尽在瞎胡闹。”日本政要伊藤博文甚至给出了中国革命的时间表。他在1909年5月对英国驻日公使说,不出三年中国必将发生革命!
此刻,不论是扼腕嗟叹的革命党人、对华友好的“中国通”,还是最顽固的保皇党人、获利丰厚的殖民者、初出茅庐的新派学生……所有的人都相信清王朝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刻。不然,等待它的只有灭亡。
摄政王一语成谶:快完了
时间先回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初,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庆祝74岁生日,期间,患了痢疾。年迈的身体经不起病毒的折腾,迅速衰弱。她知道,自己的“日子”到了,开始着手安排后事。
对政治人物来说,所谓的“后事”就是“人事”安排。王朝复兴也好、方针政策的延续也好、前任的哀荣也好,归根结底离不开挑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的光绪皇帝早在慈禧患病之前就卧床不起了,虽经各地名医轮番诊治,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估摸着,皇帝驾崩也就在这几天了。由于光绪没有生育,慈禧不仅要给大清帝国挑选一个新皇帝,更重要的是配置好辅政班子。选谁来给新皇帝当助手,谁就必将担负着带领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走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的重任。那么选谁呢?
时任领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是百官之首,算是第一候选人。但奕劻已经70岁了,血统、能力也不出众,而且贪墨成性、声名狼藉。他最大的或者说唯一的优点就是政治上完全可靠,在历次政治事变中都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奕劻能不能托付后事呢?慈禧摇了摇头。这样的人可以用作心腹,却不能将江山交给他。
奕劻进入权力核心多年,拉帮结派,势力不小。因为贪赃枉法,他多次遭到弹劾。慈禧虽然没有动奕劻,奕劻自己却忐忑不安,加上年纪实在大了,想全身而退。于是奕劻向慈禧申请退休,并推荐儿子载振进入军机处,“子承父业”。为了达到目的,奕劻还派两个宝贝格格有事没事就往宫中跑,在慈禧耳边吹风。但慈禧毕竟很有主见。朝廷的核心权力,怎么能让你奕劻父子私相授受?她召来奕劻,绵里藏针地加以慰留,说:“现在时局艰难,你这样的老成之人可不能轻易退休。不过,你的年纪也大了,就让醇亲王载沣跟着你学习历练一下,你好好教教他。一二年后,我再批准你退休。”奕劻一听,明白了:我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太后选中载沣为接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