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是一个《中国向何处去》的提要稿。提到了中国二百余年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认为要宽容历史,但是要牢记历史。概括了本书九部分的内容。在总论的第九、十、十一和十二部分中,笔者提出了中国从发展模式和体制方面,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处于一个现代化道路的十字路口上,需要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领导,经济上调整发展战略,坚决推行政治和经济等体制改革,不然,会跌入发展的“中国陷阱”之中。笔者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仅仅发展生产力,还要注重民生,要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的五个重大任务:在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向现代国家迈进时,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世界各国各种发展模式的比较,一是缩小城乡差距只能推进城市化水平;二是富裕人民群众和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只能鼓励创业,大力发展小企业;三是要开征财产税,以公平财富和防止食利阶级的产生;四是要管住党务、政府、政府各部门和行政性事业机构和人员的膨胀,大幅度养活审批检查等等事项,限制其收税收费和罚款的权力,严厉限制党政公务和行政性事业机构的支出,一方面创造一个轻税费的创业、投资和经营环境,另一方面,防止政府从GDP中分配过多,并将收入的部分过多地划向党政公务和行政性机构;五是要建立、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体系。
西方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属于静态经济学,它们研究一个微观结构,或者一个国家在一个时点,一个横截面上的运行情况,以判断供给与需求,决定要素的投入,统计和分析失业率,讨论收入分配结构,或者采取扩张或者收缩的财政或者货币政策等等。而当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的农业国家向现代的工业化国家转型时,我们需要站在高山之巅,去看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特别是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奔向城市社会和工业经济的过程,以发现和总结过去现代化进程中的弯曲和障碍;去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以比较各自现代化进程的顺畅和曲折;去看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长河的极目之处,掌握以后还有多少弯路,以确定现代化道路正确和较优的航向和战略。在研究和分析问题时,需要有大的时间跨度和全球视野,这就是经济学家的历史、全球和未来三大眼光。
二元结构的转型,工业化、现代化,其核心是什么呢?发展经济学认为,工业化也即二元结构的转型,为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对于现代化,学者们有一些指标,对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标准,满足了比如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比例、就业结构、人均寿命、入学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等,就可以衡量其现代化的程度。
当然,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从一个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现代经济转变进程中,社会和经济问题纷繁复杂,如有环境生态、资源多少等等,然而,从每个人的基本需要来看,还是吃穿住行,在商品和货币化的社会中,归结为最主要的有两个:(1)从农村中转移出来、城镇新增和企业兼并结构调整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在哪里就业,以获得收入?(2)由于住的问题的复杂性,在农村向城市迁移过程中,或者新成长的劳动力家庭,人们怎样居住,特别是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能不能在城市中有体面的住宅而留得下?就业、收入、居住等等这样的民生问题,应当永远是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之本。
本书在研究和评价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现状后,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高速增长之谜,再后,主要从这样两点切入和展开,重点研究了中国四个相互联系的重大的有关城市化、土地和房屋、小企业及服务业与就业、供养规模及其税费对创业和就业的影响等问题,最后又比较了印度、拉美、东亚和中国四种类型的现代化道路,评价了各自的得失及其对中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