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为人厚道,自从与镖师的女儿好了之后,母亲丁凤仪极力反对。她鄙视练武术的,认为这些人又穷又没地位,因此,她把大哥骂得狗血淋头。大哥一气之下,带着女友离家出走,他看不惯父母的行为,又不满母亲干涉他的婚姻。以后无论生活怎么穷困,也咬牙自己忍受,绝不回家。
杨沫对大哥充满同情和尊敬。
1928年杨沫14岁时,考入北京西山温泉女中。那年全校共招生22人,编为一班,均住宿。校址在温泉村的一座庙旁。
这时候,杨沫对武侠小说的兴趣淡漠了,而更喜欢读中外新小说。最早读的是郭沫若用书信体写的小说《落叶》,一个中国男青年和一个日本姑娘的恋爱故事。此后又读了不少郁达夫的小说。这些书籍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能引起她的共鸣。特别是日本文学作品对她影响很大。芥川龙之介的感伤小说让她流了不知多少泪。小林多喜二的左倾作品则激发了她对革命,对动荡生活的向往。
因家境的衰落,生活越来越窘迫,杨沫回到家中,常常是有一顿,没一顿,饿肚子习以为常。有时候,家里根本不做饭,上街买几个烧饼,就着酱萝卜,打发了事。等1931年上到初三年级时,父亲为躲债,逃之夭夭,全家更加贫困。
为减轻家里的负担,母亲打算把大女儿嫁给一个有钱的军官,这样既省了一笔开支,家里又能有个依靠。一天,丁凤仪突然打电话把杨沫叫回家说:“孩子,咱家现在维持不下去了,你父亲跑了,就剩下咱们母女几个。我现在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说着哭了起来。
杨沫的心情也万分沉重。
过了一会儿,母亲说:“好孩子,你也老大不小,该嫁人了,你想找个什么样的,给我说说。”
杨沫回答:“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只想上学读书。”
母亲脸上露出了平日少见的笑容:“现在有个机会,你可以嫁个军官,不愁吃,不愁穿,有房住,有钱花。咱们家的生活也能有个依靠,你看行不?”
杨沫说:“不,我还要念书呢。”
丁凤仪说:“那我实在没力量供你上学了。就剩下那么两个钱,我还得留着养老呢。”
杨沫说:“哪怕借钱,我也要熬到毕业。”
丁凤仪说:“为了全家的生活,我才给你找个有钱的男人。嫁个军官多好,薪水高,不受欺负,全家都能沾光。你听妈的话,去学校收拾收拾东西,回家来结婚吧!”
杨沫头脑发懵,久久说不出话来。
此时的杨沫,已经读过不少反对包办婚姻,争取个性解放的小说,如冯沅君的《隔绝》等等,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大哥勇敢抗婚的举动也直接给她做出了榜样。她鼓起勇气,对母亲说:“不,我要念书。我不嫁人。”
母亲没料到女儿竟敢跟她顶,生气地说:“这不能由你,我到哪儿给你弄钱念书?”
杨沫天真地说:“找人借。”
“到哪儿借?”
“反正我不嫁,我不当小军阀的老婆。”
丁凤仪勃然大怒:“不嫁,你就别再进这个家门!好,你上学去吧,从此以后,你的饭费学费,我概不管!想一辈子当大小姐让我养着呀,没门儿!”
杨沫愤然返回学校。
一向温顺的杨沫,几乎逆来顺受的她,这时候竟跟自己的母亲顶撞。她哪儿来的胆子,敢不听母亲的话?
——都是那些争取婚姻自由的小说给了她力量和勇气。
她曾有个很要好的女同学,也喜欢文学,两人经常在一起聊世界名著。可惜这姑娘听从了父母的安排,当了军官的姨太太,最后沦落风尘,下场悲惨。这件事对杨沫刺激很大,知道自己绝不能重蹈她的覆辙。
最初杨沫以为母亲不会真的不给自己饭费,这只是她的气话。某日,她收到了母亲的一封信,声明从此她上学的一切费用自己解决,家里不再管。
受此突然一击,杨沫当场昏了过去。
1931年暑假前的几个月,杨沫的饭费是同学们自发地捐钱提供的,其中有个失恋的音乐老师也曾给过她资助。
杨沫暗恋这个音乐老师,可音乐老师却热恋着另外一个女同学。
杨沫跟那个女同学很好,常帮音乐老师与那个女同学搭线,然而那女同学偏偏不喜欢这个音乐老师,让老师伤透了心。杨沫常常安慰痛不欲生的音乐老师,为他出谋划策,照顾他,陪他说话。老师很感激杨沫,却始终没有接受她的感情。
解放后,这音乐老师还来看过杨沫,早已没有当年的英俊和倜傥。大冬天穿着单鞋,全身给冻得瑟瑟发抖,临走时杨沫送给了他一双棉鞋。
杨沫感激地说这个老师品行很好,始终像亲哥哥一样对待自己。
孩子般的初恋带给杨沫的是忧愁与迷惘。
这一时期,母亲还看了很多五四以来追求个性解放的书籍。当时“叛逆女性”这个词儿非常时髦,杨沫也很神往。其中美国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1878-1927)既让她惊骇,又让她敬佩。
邓肯出生在海边,喜欢大海,富有激情。她因贫困很小就开始跳舞,以此为生,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舞蹈观念,成为了现代舞的先驱。她的舞冲破一切传统理论和习惯束缚,不守成规,大胆奔放,不落俗套。她的私生活也像她的舞蹈一样落拓不羁,放浪纵欲。她可以随便跟男人上床,只要喜欢,哪怕是船上的伙夫……为此,不少国人斥她“淫荡”、“伤风败俗”、“高级娼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