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电力资源不足
水、煤炭是电力的主要来源,由于能源的不足,导致电力不足,分配不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到2005年,仍有16亿人(大多数居住在最不发达国家)用不上电。在发展中国家,如一些非洲国家,只有不到40%的城市居民能用上电:利比里亚(7%)、中非共和国(14%)和卢旺达(25%)。然而,在所有国家,城市用电量数量虽然有限,但仍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如在阿富汗,只有13%的农村家庭接通了电网,而有74%的城市家庭能用上电;在塞内加尔,24%的农村家庭通电,而城市居民有85%能用上电;在秘鲁,只有38%的农村家庭通上电,而城市居民有88%。
中国2011年预计电力缺口将扩大到3000万千瓦至4000万千瓦,“电荒”、“限电”不时出现在各大媒体。北欧国家则通过鼓励热电联产等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提高综合能源效率。各国还通过加强城市能源管理,如实现商业建筑能耗监管等措施,可实现30%~50%的节能。
2.3 农 业
2.3.1 粮食储备不断减少
从2007年开始的全球范围内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已经发展到了更加恶化的地步,小麦和玉米的价格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价位。几乎所有粮食进口国同时陷入恐慌,粮食危机开始全球化,并愈演愈烈。
据世界银行统计,国际小麦和大米价格比2007年增长超过一倍。以大米价格为例,亚洲大米价格到2008年几乎涨了两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2008年,世界粮食库存由2002年度的30%下降到14.7%,为30年来最低;世界粮食储备仅为4.05亿吨,只够人类维持53天,而2007年初世界粮储可供人类维持169天。据国际谷物理事会称,2009—2010年度全球粮食产量低于需求水平,从而导致库存下滑。2008—2009年度全球粮食产量数据下调了200万吨,为17.82亿吨。2009—2010年度全球粮食产量预计为17.2亿吨,比上一年度再次下滑。2009—2010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减少5.1%,为6.52亿吨,而玉米产量可能减少1.7%,为7.71亿吨。粮食储备的大量减少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无法忽视的问题。
2.3.2 粮食需求不断增加
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90亿人,全球农业能够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三者兼顾的前提下养活那么多人吗?这个问题自2008年粮食危机之后变得更加尖锐。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全球粮食消费量一直高于产量。据预测到2030年粮食需求将会提高30%至40%,全球新一轮粮食危机的到来似乎已无法避免。
大部分分析家认为,粮食需求的增长并不会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因而需要世界粮食产量大增。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到2050年粮食需求平均将增加70%,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则可能增加100%。无论是通过扩大种植面积还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所有想提高全球粮食问题的战略都会面临与其他行业活动争地、争水或争能源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产品的非食用用途的增加(如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矛盾将更加突出。特别如生物能源的最终来源是农业,因而世界粮食供求的格局与生物能源的发展存在直接的联系。2007年全球粮食总产量为21亿吨,其中超过1亿吨(占总产量的5%左右)被用作生物能源生产。正是这部分额外的需求打破了全球粮食供求的均衡。
2.3.3 诸多因素影响粮食生产
2009年10月1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了年度报告指出全球饥荒人口超过10亿。除了人口膨胀外,天灾与人为因素都将严重影响粮食生产与安全。
当前全球性粮食价格上涨是偶发性、货币性、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的影响,是气候变暖、生物能源发展、石油价格狂涨、生产成本上升、占用耕地以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与以往的生产周期性波动不同,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
气候变化导致异常天气出现(如雪灾、干旱等),给一些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一些国家的干旱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导致粮食价格暴涨,使本来已经处于极端贫困的国家和地区“雪上加霜”。许多国家将粮食产品用于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也大量消耗了粮食。
奥地利自然资源与应用生命科技大学教授布卢姆指出,目前世界各国城市及道路建设中侵占耕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奥地利,平均每天至少会有12公顷耕地因道路、住宅或其他设施建设被占用;在德国,每天被占用的耕地有时甚至高达11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