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智慧城市:面向未来的解决之道 (3)

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 作者: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


3.2  解析智慧城市

3.2.1  众说纷纭的城市定义

对于城市,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是若想给城市下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这些定义本身也反映了人类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下的城市特征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说:城市(polis)是一个人得以充分体现其精神、道德和知识上的潜能的唯一平台。

《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城市的解释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织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和村庄规模大,也更为重要。

从古埃及城市出发,芒福德提出了一种广义的城市定义,在这个定义中,“精神因素较之于各种物质形式重要,磁体的作用较之于容器的作用重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城市问题也有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列宁则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我国著名系统学家钱学森从系统的观点,把城市概括为: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积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

从上述观点来看,城市定义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推动。城市的出现,既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城市将各种不同的事物、各种职业的人、各种思想观念、各种物质文化汇集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从而为这些事物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提供了条件,并使这些不同的人、活动和物质要素构成一个系统,从而使这些要素的功能得到改善和扩大,产生出这些要素单独存在时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

3.2.2  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功能、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实现的是城市系统的优化升级,使城市各系统更完善、更智能、更协调、更发达,使城市中的人和物更智慧、更和谐,使城市中的人生活更幸福。

智慧城市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发展主题,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持续完善。从技术上的狭义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构建了未来城市的技术信息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带来的改变不仅限于理念范畴,它将对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市政管理、社会民生七个方面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变革。

智慧城市是以具有科学城市治理理念的智慧型服务政府为主导,构建在信息泛在基础之上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建设将极大提高城市的环境承载力,有效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全方位提升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美好城市生活的感知。智慧城市建设注重内在发展动力打造,不同的城市可以结合自身的区位发展优势,演进出自身的智慧路径。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一种看待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它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和运营者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命体,要求人们认识到,城市本身不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中的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这些过去被分别考虑、分别建设的领域,实际上是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只不过由于科技手段的不足,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隐形存在但并不紧密关联。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形化、互动化。

智慧城市是让城市更聪明。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单个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基于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绿色革命与智能技术要求以城市经营替代城市管理。绿色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依靠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进步实施绿色工程,建立并实施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自动平衡调节系统,治理和改善城市环境,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开发新能源和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获取最大的效益,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来控制城市人口数量,提高市民的质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从体制、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为人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尽管高效率的城市管理可以带动城市的协调运转,但是面对绿色革命与智能技术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改变及其引起的城市社会和文明的裂变,无论是城市绿化还是水资源管理、替代能源开发、碳减排和碳交易都不只是政府自己或者某一单独实体可以解决的事情,必须突破城市管理的边界,把城市建设与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健康连接起来,不仅要优化自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而且要结合城市的地理空间和区域特色,开发人力资源,建立政府、公众、企业、非盈利机构等相关主体参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机制,扩大城市就业,实现市民的安居乐业,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以便城市可以更加智慧地应对各种挑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