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
生活,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城市,又能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些什么?智慧城市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或许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答案,现今已有几十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他们都正试图用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城市,来搭建一座属于每个人的幸福城市。
3.3.1 经济价值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3.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可见智慧城市将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智慧城市的经济价值在于不仅可提高GDP,同时智慧城市和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带动钢铁、水泥、电力、能源等传统行业的就业,还将消耗芯片、光纤、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大量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从而拉动高科技产业增长,创造大量的知识型就业岗位,促进城市服务转型和服务经济增长。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信息基础的。在二十年前,中国提出智慧城市的构想,会被认为异想天开,但现在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经济实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幅提升,如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2009年GDP总量达33万亿元,财政收入达5万亿元。同时信息基础及科技人才数量也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据工信部统计,我国电话总数达11.6亿户,移动用户8.7亿,宽带用户总数达到9348万户,总数居世界第一。2008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60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约为2000万,特别自2000年以来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年均增长率为11.6%,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年均增长11.3%。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得知,2006年美国具有大学学位的科学工程劳动力总量为1700万人,中国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赶超美国。
3.3.2 社会价值
二十一世纪,现代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规模日益扩张,人口增长、城镇化、老龄化、经济转型等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发展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当城市面临这些实质性的挑战时,可以了解到当前的模式不再是可行的方式。城市必须使用新的措施和能力使城市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必须使用新的科技去改善他们的核心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有限的能源。
在社会价值体现上,智慧城市将是解决城市病的有效手段。通过智慧城市的规划,一方面是发展以智慧政府、智能交通、智慧能源为代表的城市应用,解决交通拥堵,实现减能环保,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等,这些与城市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区域竞争力密切相关,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包括智慧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选择、引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物联网核心产业、相关产业,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与提升,强化产业之间的互动与促进等。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并从更高起点和总体架构的角度进行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解决产业规划中的重复建设问题和一建就落后的问题;重视新兴智慧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在精选的基础上进行壮大,并通过其辐射带动其他产业;重视对传统产业的智慧改造,营造智慧化的城市生活环境,以及智能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合理的智慧城市规划,有效地分解超大城市的压力,形成以一点为中心的城市群落,避免由于过度发展超大城市带来的诸多城市病,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3.3.3 服务价值
智慧城市的建设,特别能显现于智慧型的服务政府,因为它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政府运行的高效,极大地体现了智慧城市的行政服务价值。服务型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服务是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世界银行1997年发展报告指出政府应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任务:“(1)建立法律基础;(2)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的稳定;(3)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4)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5)保护环境。”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其实就是要完成建设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建设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核心就是以民为本、让民满意。智慧的服务型政府除了政府体制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公开,服务透明高效来实现,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流转也变得更简单、高效、合理,行政服务职能效率提高,作用明显,才能让百姓放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