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智慧城市就像是一台电脑。主板和各类主线就像是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承担着各类信息的传送;主板上各式各样的模块和板卡就像城市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或组织,负责处理和交换各种信息;外接设备就像城市的传感网络搜集和输出各类的信息;而之所以称其为智慧,是因为在这台“电脑”上可以生成和运行完成各种任务的“软件”,即智慧应用。
评价智慧城市就如同评价这台“电脑”,需要从各个角度和方面进行考察,速度如何,有无瓶颈、使用感受、软件兼容性如何等,涉及各类客观的和主观的评价。
随着智慧城市在全球的开展,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对一个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及其信息技术应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城市向智能化迈进的程度、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制定进一步的发展战略,对于推动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为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标准,对整个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次,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管理者对整体建设过程及结果做出客观的评判,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解决方案,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少走弯路,加快建设进程。同时,作为整个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推进评价体系的研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将确保智慧城市为国家的城市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具有高度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涉及包括地理、经济、管理、社会、生态、规划、交通、信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现阶段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是抓住城市智能化框架体系的基本内容,体现城市智能化必须达到的基本标准,各城市可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特点,在基本指标的基础上增加辅助性指标。
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硬指标和软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硬指标是指以具体的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各个城市采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指标性评价,但受统计数据的限制,很多方面无法由现有的数据全面准确地反映。软指标是指以专家判断而不是统计数据作为评判依据,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和判断,先由测评小组的专家了解各个城市的基本情况,然后填写专家打分表,以此确定各个城市的评价要素得分。
硬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三个模块,第一是反映城市基本信息化水平,由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三个方面组成;第二是反映智能应用水平,由城市智能经济、社会和生态水平组成;第三是城市创新水平,由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组成。
软指标体系一般能够反映城市的交通评价、政策法规、知识创新、居民生活和政府管理等方面。
在国内,浦东新区2011年4月率先完成《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起草工作,即将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国内首次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系统疏理,并提出量化指标。此次发布的指标体系由“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筹)”研究起草,国内十余所高校、主流通信运营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浦东新区相关事业单位共同参与。该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较为准确地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该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网络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市民人文科学素养4个纬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采集方法主要包括:现有统计体系(包括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统计来源)已有采集或可以采集、通过市场调研(抽样检查或全样本检查)获取。比如核心指标中要求城市行政审批项目网上办理比例≥90%,市民每日平均交通拥堵时间≤0.5小时,市民平均门诊所需时间≤1小时,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90%,电子教学平均比例≥50%,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95%等,充分考虑了百姓衣食住行的实际需求,将大大提高市民的“幸福感”。通过本指标体系对智慧城市的评价结果分为三类,分别是:非智慧型城市、初步智慧型城市、成熟智慧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