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智慧城市触手可及
9.1.1 信息!信息!
狭义地理解,智慧是针对人的行为来说的,是指人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引申到城市建设方面,则指整个城市应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对各种情况进行迅速、灵活、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并进行处理。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事物越接近人的智能,则越智慧。
这里先发散一下,分析分析人的行为。人首先能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皮肤感觉获取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几乎是瞬间就能传递到人的大脑,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根据以往的一些经验(即以往获取的信息)做出判断,然后形成下一步的反应动作,发送到各个相关的器官。各相关器官接受指令后立即开始做出反应,人靠着这种机能,来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事情,小到被烫了一下把手缩回来的动作,大到进行各种科学研究。总结一下人类智能的要素,有如下这些:
— 能广泛地获取信息;
— 能随时迅速地传递信息;
— 能对各方面过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 能存储以往的各种信息(以前看过、听过、感受过、学习过的事情都能记得);
— 能非常迅速地找出需要的信息(当需要的时候,能很快想到某些相关经验、相关知识或某些有用的信息);
— 能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策略对信息做出判断和处理(结合当前各种信息和以往信息,进行灵活判断,比如过马路的时候看见红灯,能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不是要闯过去)。
可以看到,“信息”是始终贯穿在人类智能行为中的关键要素,智慧的程度,来自于对信息的处理效率。如果一个人处理信息的速度很慢,或者不能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别,或者不能依靠以往的知识对信息进行灵活判断,那么我们往往不会认为这个人很有智慧。
引申到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也是类似的,一个城市的日常运作过程中,势必产生大量信息,传统的城市,很多信息可能无法采集,很多信息可能采集后就被丢弃,很多信息可能以很慢的速度传递,很多信息即使汇聚起来但没有进行组织,不能为决策提供支持,这样的情况显然使得城市难以实现高效性、预见性、资源共享和科学决策,智慧化程度较低。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使用和处理的效率。
智慧城市不是重新建设一个城市,其本质是要在原有城市基础设施之上,改善信息的流通方式,提升城市中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效率,从而提升城市的智慧程度。因此,智慧城市需要在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之上,增加对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在城市原有运作机制之上形成有效的信息系统,这包括政府信息化、产业信息化、领域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几个方面。
1.政府信息化
政府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超越传统政府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改变集中管理和分层结构,建立新型的扁平化网络结构的电子化政府管理系统,使人们从电子化支撑的不同渠道获得政府的信息及服务。政府间的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务管理系统等。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形成的基础数据库,包括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库及宏观经济数据库,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基础,是信息共享及运营管理的核心数据库。经过近20 年的发展,除了不断完善上下级政府部门、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交互(G2G)之外,政府信息化还在不断完善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府(G2B),以及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
2.产业信息化
产业信息化是企业的全部基础设施(包括地上、地面及地下的)和功能(生产、销售、原料采购、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等)都有计算机及网络进行处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能够有效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管理信息技术(MIT),包括ERP、CRM,SCM 等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与此同时空间技术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GPS、GIS及RS 技术等,通过空间分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外数字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电子金融和电子物流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领域信息化
领域信息化主要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部门的信息化,又称为事业信息化,主要涉及测绘、气象、水文、海洋、土地和环保部门等。这些部门的信息化成果也是核心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是指提高公众和整个社会质量水平的服务性机构的信息化,主要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是数字城市中与市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最直观、最前端的信息化,是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居住环境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