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互联网,让智慧城市贴近民众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NET的军事和技术目的,成为人类信息沟通和交流基础平台。
即使是在ARPANET的创建初期,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指令与控制研究办公室(CCR)主任利克里德尔就已经强调电脑和电脑网络的根本作用是为人们的交流服务,而不单纯是用来计算。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David Clark也曾经说过:“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电子邮件对于电脑科学来说也许不是什么重要的进展,然而对于人们的交流来说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可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来自哪里,不能忘记我们给更大的电脑群体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不能忘记我们为将来的变化所拥有的潜力。”(RFC:第1336期)。很明显,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
因此,互联网就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一方面,作为一种狭义的小范围的、私人之间的传媒,互联网是私人之间通信的极好工具。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广义的、宽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互联网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共享、传播,实现了真正的大众传媒的作用。互联网可以比任何一种方式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信息传播开来。
信息是智慧城市的核心,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组织加工、信息的传播扩散三个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城市的普通民众都能借助互联网很方便地获取和传播各种信息,提高了普通民众信息处理的能力,让智慧城市的各项应用贴近普通民众。因此,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之一。
9.3.1 互联网的历史
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互联网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它的第一个形态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即ARPA)于1969年建立的,俗称“阿帕网(ARPANET)”,而这个“阿帕”(研究计划署)正是美国为了应付苏联在太空领域的技术领先而成立的高技术开发机构。阿帕网缘起于对资源共享的要求。它一开始只有加州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等单位的4个节点,1971年达到19个节点,1973年达到40个节点。1975年,阿帕网正式交由国防通讯署管理。从那以后,不断有新的主机加入。1981年是213台,1985年是1961台,1990年则达到了313000台。
阿帕网不仅自己在壮大之中,也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到1977年,美国已经建立了三个电脑互联网,除阿帕网外还有无线电信包网和卫星信包网。这三个网在这一年也开始互联成功。通过海底电缆和通信卫星,三个网初步实现了全球互联。1982年,美国国防部把1973年制定的TCP/IP协议正式作为网络标准,从这以后,全世界不断有新的网络依照这个标准加入互联网(Internet),现在大家广为使用的互联网就诞生了。1993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到100万,仅隔两年,到1995年,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4000万。
1991年,瑞士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软件工程师伯纳斯·李(Timonthy Berners Lee)发明了一种网上交互文本的方式,创建了网上软件平台World Wide Web(即Web服务)。这个平台开始只在很小范围内流行,但很快风靡整个互联网。Web技术实现了媒体思想家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于1965年提出的超文本设想。超文本将文字、声音、图像、电影等统一定义为“文本”。
互联网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之一,它促使一个新的虚拟的世界诞生。这个世界的丰富程度直追我们的现实世界,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闭门也能造车,这在网络时代完全成为现实。
9.3.2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自1994年以来,互联网在我国也得到迅速发展,无论从基础资源,还是网民数量、应用情况等各方面都出现了迅猛增长(以下数据来自于2011年4月的中国互联网报告)。
1.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资源现状
截至2010年12月,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 098 956.82Mbps,年增长26.9%,我国IPv4地址数量达到2.78亿,域名总数为866万,其中.CN域名435万。网站数量为191万个,.CN下网站数量为113万个,占网站整体的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