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彩章节(13)

一将难求 作者:张正隆


 

13、

1944年8月的一天,苏北淮海区根据地来了个“谈判代表”,说奉宿迁日军旨意,要求新四军3师10旅允许宿迁至淮阴的运河通航,这样日军就不向外“扫荡”、安据点了,还给10旅十几挺机枪。

10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刘震听罢报告,微微一笑。

几天后,驻宿迁日军72旅团135大队派出金井中队88人,另有地方反动武装90余人,来到林公渡修炮楼,安据点。

林公渡是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北靠运河,是宿迁、泗阳两县水陆交通要道。敌人要保住运河航运,这个点必不可少。而且这里周围地形开阔,易守难攻。

刘震料知敌人会在这里动手,便提前动员群众拆掉圩墙,埋藏粮食。敌人到后,派出小部队会同地方武装,每天晚上打枪、佯攻,使其不得安宁。

9月6日晚,刘震以2支队的6个连将敌团团围住,1支队、4支队分别在宿迁、淮阴方向打援。天黑后,几门改造的平射、曲射两用迫击炮吼叫起来,部队开始攻击。3连首先突破前沿阵地,接着各连陆续攻入。日军很顽强,凭借优势火力,不断反击,但都被打了回去,或者就地被歼灭。战至拂晓,枪声停息,清点战果,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66人,俘虏5人,毙俘伪军90余人。

1934年5月,红25军远程奔袭敌54师后方基地罗田县城。战后总结,刘震说:咱们消灭一些敌人,缴获一批银元、弹药,应该算是个胜仗,但有不少缺点,主要是战术问题。守军只有1个营,主要兵力守城北山头,咱们火力组织不好,两个团几次攻不上去,退出时队形又乱,不注意隐蔽、掩护。手枪团进城晚了,不然还能多背出银元。今后咱们要加强战术训练,用脑子打仗。还有缴获火炮就埋起来,这不是个办法,要学会使用。光用步兵冲锋,伤亡大,还不易取胜。

许多老人说,红军时期战术简单、幼稚,包括一些师长、团长,指挥作战就是一冲一打,不行,再冲再打。

而刘震说这话时,只是手枪团代理党支部书记——连个连级也算不上。

1941年2月,在豫皖苏,顽军两个师分头向蒙城、阚疃集进犯。战前,新四军4师召开军政委员会讨论作战部署,要10旅、11旅各打1个师。刘震不知道这是党中央、中原局、军部的指示,只是从实际出发建议集中兵力先消灭1个师,再视情况歼灭另1个师——他的意见自然被否决。

阚疃集、蒙城战斗失利,10旅撤到马店一带,师里要10旅以营为单位,分散游击。刘震认为,顽军是骑兵,平原地区,分散游击,易被敌各个击破。上级说就这么定了,不能改变。

3月3日,29团1营在半古店被顽军骑兵包围。1营孤军苦战,子弹打光了,刺刀拼弯了,用枪托打,只有20多人夺马突围。

29团为10旅主力,前身是红26军,战斗力很强,这次一下子损失了1个营的兵力。刘震在回忆录中,说他轻易不流泪,这回止不住了。

任10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期间,日伪对淮海区不断进行“扫荡”。这回刘震采取分散游击战法,不和敌人正面硬拼,主力忽而跳到外线作战,忽而从敌间隙插回来,寻机歼敌。敌人到处修碉堡、安据点,封锁、挤压抗日根据地。军分区发动全区县以下武装和民兵,分区分点看守、包围据点,有条件围困的围困它,条件不成熟的半围半困,打冷枪、放土炮,吓得有的据点的敌人不敢出来拉屎。4个支队的主力则机动使用,先从孤立突出的小据点开刀,像吃西瓜、摘桃子一样,哪个先熟吃哪个,哪个好吃摘哪个。有时突袭,有时强攻,有时围点打援,很快打通各支队间的联系,扩大了活动区域。

前面写过几笔的攻打淮阴城,是刘震第一次指挥攻打这等规模的有坚固设防的城市。之前各种样式的战斗,特别是攻坚战,基本都是夜战,敌人也抓住了这个规律。这回拂晓时分,各种土炮、“洋炮”开始轰击,敌人赶紧进入阵地,屏住呼吸,却不见人影。整个上午,炮火时断时续,敌人松懈起来,等着天黑后攻城呢——下午两点,刘震突然发起总攻。

在林彪还未总结出“六个战术原则”中的“三猛战术”时,新四军3师就以猛打、猛冲、猛追著称。

绝不是脑瓜一热,就什么也不顾了的猛。

“换将如换刀。”有的很能打的部队,换个主官,几仗没打好,刀就显得钝了,就得换将磨刀了。

从黄克诚到刘震,再到钟伟等人,一茬茬接续下去,这支部队好战善战的作风就代代相传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