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
艺术,“现今”是为了填满美术馆墙壁而存在的装潢品,而且这种需求还在持续快速地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时尚在瞬间成为趋势,同时也让无数设计师得以崭露头角。一如当时,现在全世界开始热衷艺术,也因此使得许多年轻艺术家能够站上舞台。
其中,走在最前端的艺术家一路呈现的就是“当下”。只不过,美术馆增设的速度与观众的需求变化却未必同步。艺术家对美术馆的期待如下:
·从现世、俗世的喧嚣中,从烦琐的人际关系或金钱的不安中逃脱。
·在弥漫着微微霉味的优雅的图书馆中与历史神交。
·无论艺术家是发疯,或是死于药物、被刺身亡,又或是怀才不遇、身陷女色或者生活不幸,他们都依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美术馆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
观众则希望能够追寻艺术家们的足迹,并体验他们走过的苦恼而漫长的人生旅程。然而,美术馆增设的速度与西洋名画的增长数量却逐渐失去平衡。美术馆企图改变观赏者的嗜好,开始摸索自我存在的价值,并期待得到社会的认同。通过工作坊或解说员引导等艺术启蒙规划,美术馆改变了鉴赏规则,尝试在其中寻找生存之道。
与此同时,新进艺术家与艺术运动被捏造、获得认同,持续被推进虚伪的艺术殿堂也是事实。
艺术家们在不断摸索、四处奔走、认真思考,他们贯彻正义的探寻从未止步。自20世纪90年代起,艺术家们的生活方式、创作动机、社会存在意义,以及客户品味的变化,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界。
在种种纠葛中产生了新的规则。艺术史家、美术馆员、评论家等人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过时的部分遭到了淘汰。同样地,参与市场交易的画廊经营者、顾问以及拍卖公司的业务也发生了改变,诞生了诸如制作人、活动主办者、投资者等新角色。只不过我们却全然没有掌握“当下”激烈的变化。
在对现状的变化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是屈居角落,用两百年前的观点曲解艺术,却用羡慕的目光遥望纽约或欧洲艺术界的先进艺术脉络?错!不对!我用截然不同的观点不断想象、思考、并创造艺术。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从事可能深入西方艺术历史的创作与活动”。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改写西方ART(艺术)的规则。值此变革时期,斩断“当下”的结构,淬炼出我们可用的观点,可以说是亚洲艺术界由衷的愿望。
我的作品拥有日本的灵魂,但创作的资本却百分之百来自外国。凡尔赛的展览来自法国画商,购买者三成是美国人,其他的购买者也都是经济界的霸主,也就是社会教条的创造者。
小花罗列的可爱小脸上,流的是美国的血液。若要纯粹的日本制作,那我的作品可能做不出来。比如说价格,一开始就是美国资本主义在最前端的空战中定出来的。
所谓金融海啸,在我看来,那才是一场最大的“假比赛”。人类在这场大格局中任凭摆布,内心空虚,而美国就是一个只有靠战争才能实现民主主义的国家。
日本是个傀儡国家,如果不打破连国家是什么都说不出来的现状,一心只想逃避,那日本人就真的做不出可以跟全世界人类互动的艺术。战后的日本艺术,局限在用自己生活半径三米内的兴趣和事件为题材来创造艺术或故事的状态。突破这个限制的方法要靠自己去想。而我,正在挑战这个难度。
现如今产生了一个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国家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必须在国界、国家、争夺的要素中,找出突破生活半径三米的切入点。
我想说的是,完全缺乏国家意识的现代日本人实在太过于天真,大多数人都只是对国际观感到惶恐,尽管手忙脚乱也无济于事,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得不重新构建国家格局。
换句话说,日本对国际斡旋、国家格局、事件的真相等的观点,全都终结在次文化的脉络中。可是在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里,实在很难感受到国家的主要格局。人民我行我素地向着各自的方向生活。
这或许是理所当然的吧!因为这样的和平正是人类追求的而且必定会到来的未来。日本正处于这样的未来,只是这个未来却并非是靠自己创造赢来的,而是作为美国的附属,捡从天上掉下来的现成便宜。这一点可能被忽视,这个过失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前几天,我在飞机上看了《盗梦空间》(Inception)这部电影,即使这是个复杂得几乎可怕的故事,却依然能够卖个大价钱。这让我惊讶于现代人强大的理解力,更让我确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能够拍出这种作品的,只有美国这个国家。
想成为艺术家的人们,站出来吧!
所以,想成为艺术家的人们,站出来吧!颠覆过去对艺术的想法吧,让我们逆向思维,重新确立世界观,着眼于全球。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要重新审视西方的艺术历史,明确地找出疑点,进而发现我们的优势。
只有通过积极的互动才能改变状况,端坐在安全的地方高谈阔论,什么都无法改变。想要改变,只有采取行动,只有实践!
本书所谈的战斗论,不是那种不谈经验与训练,光靠语言去理解的理论,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终究一点用处也没有,真正实践的时候是伴随着极大的精神痛苦的。例如,前几天我们公司的法律顾问告诉我种种有关日本司法考试的事。要想通过司法考试,必须一天学习十六个小时,集中学习两到三年,才能参加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