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营销或广告传播的依据就必须以消费者的认知为基础。
假如你传播的信息与消费者已有的认识或经验相吻合,消费者就容易理解,并愿意接受;反之,则会遭到消费者的拒绝。
据讲,化妆品中的隔离霜与生态膜,其实是类似的产品,但因诉求技巧不同而带来了不同的传播影响。
应该说生态膜也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产品概念,它以“大气层保护地球”,作喻“生态膜保护皮肤”,承诺“还您少年时期皮肤环境”。这种科学理性的诉求,听起来是很有专家权威的。但是相对于隔离霜,“大气层”、“生态护肤”、“少年时期皮肤环境”这些概念,离普通消费者就远了一点。
隔离霜用一个了解你的朋友式的语言,告诉你隔离霜和你一样,生活在人群中。隔离霜也知道阳光紫外线、灰尘和彩妆对皮肤的伤害,所以隔离霜就是让你的皮肤远离那些伤害。无需太多的解释,隔离霜对消费者的帮助一目了然。
而生态膜则需费一番口舌,才能解释清楚产品的概念。消费者当然更乐于接受简单又有效的隔离霜了。
所以,我们要说消费者想听的,而不是说自己想说的。
首先,我们要分辨清楚两个概念:产品属性和消费者利益点。
很多的传播都在诉求我们的产品质量怎么怎么好,功能怎么怎么强,设计怎么怎么先进,价格怎么怎么合理,却忘了问一下,这些跟消费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娃哈哈“有营养味道好”,只是产品在自己表白自己,而“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才是消费者所关心的。
产品属性是产品所固有的特点,这些属性能带给消费者的好处,就是消费者利益点。以消费者为导向进行传播,就必须诉求消费者利益点,也就是消费者想听的,而不是诉求产品属性,光顾自己说自己的。
另一点也不容忽视:消费者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概念。
太多的营销活动及广告以以往的经验估计为基础,而不是以消费者真正的了解及知识为基础。没有真正足够的调查来了解不同动机、不同偏好、不同风格的消费者。
很多时候消费者是被当作一般的消费者,为了一般性的价值,购买平均数量的产品:一切都被数据化、平均化。
但统计调查的结果却告诉我们:80%的销售利润,来自20%的消费者。
有一家狗食公司,他们一直是以一个基础认定来作计划。他们的顾客一个月平均购买半包至1包的狗食。但,什么叫做“平均的狗”?透过调查,他们发现有些人每月买9大包。这些狗主,到底养了几条狗?是什么样的狗?狗的食量如何?这些狗主有哪些不同点?这听起来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就是以平均值来定义目标对象。
消费者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假如想要销售量达到很大的突破,你就必须弄清楚,哪些类型的消费者是你可能要以特别的方法去接触的。也就是说,你必须分辨清楚,能够令你取得市场百分点的内容究竟是哪些人?他们必须是具备长期性及高价值的消费对象。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发展营销活动及广告。直效营销的兴起,就是一个明显的因此而生的趋势。
“持续而统一”,则是指产品、品牌的营销传播须达到一定的量,且保持一致不变的形象、声音、及个性。
假如你的产品形象是环保卫士,那么你所有的营销与传播都必须体现环保意识。从产品设计,到原料、到包装、到广告、到公关,等等,等等。你的易拉罐拉环是环保型盖;你的包装纸是以再生纸为原料;你的公益行为是为稀有动物提供保护;你要求你的员工定期打扫社区卫生;你的广告也是蕴含环保精神……
消费者不是机械的记忆容器,你想把什么放进去,就放得进去;你想把什么拿出来,就拿得出来。消费者是有感性的,有情绪的。记住一个形象,就会存留很长时间。如果想改变消费者的认识,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努力。最后你可能整形成功,但你所付出的金钱与时间代价将是巨大的。因为在消费者头脑中,让新形象完全覆盖旧形象的记忆,需要一点点地积累。旧形象一点点地淡化,让新形象一点点地建立。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消费者对你形象的认识完全是混乱的、模糊不清的。你让消费者如何选择你?
“持续而统一”,不仅表现在广告中,更表现在产品或品牌与消费者的每一次接触中。消费者与产品的每一次接触都是传播。传播无所不在。
拿一张纸,记下这样一份接触清单:
产品包装(同一产品,包装不同,给消费者传递的信息也不同)
货架陈列(陈列方式与陈列空间)
产品广告(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海报、小POP、产品型录等)
促销活动(促销内容、促销方式、促销人员等)
公关活动
直效营销活动(电话、DM信函等)
销售人员展销(销售人员、展示设计等)
事件营销(事件内容、媒体态度等)
消费者来电
售后服务
配销(销售地点、店面档次等)
零售点的服务
媒体报道与评论
消费者的评论
亲朋好友的口碑
使用者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