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赵州禅师
我在佛经流通处找来一本《赵州禅师语录》。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就发现,赵州禅师智慧深湛,幽默诙谐,他惯于用锋若利刃的言语,斩断参学者的妄想,引导他们踏上正确的禅修之路,从而走向真实的自我。
略选几则赵州公案,一起来领略什么是赵州禅风。
比如,“赵州四门”。
僧人:“如何是赵州?”
赵州禅师:“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僧人问,如何是赵州的本意?他其实希望禅师能够开示什么是赵州禅风。
赵州禅师则用更鲜明、活泼的回答去启发参禅者,说出了看似即兴而具有启发性的妙答。
按照赵州禅师的回答,赵州既是无形的禅风,也是有形的城。这则公案,隐喻了赵州禅风的不拘一格。参禅没有快捷方式,犹如进入赵州城,东西南北门,从每个门都可以进入赵州,只要你愿意,你便可进来。
对于有志学禅的人,则四方到处是入禅之门。
2004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十),净慧老和尚退居,大众推举明海法师升座,就任柏林禅寺住持。
在受大众迎请晋院(进入寺院)时,明海法师在山门前说法:
踏遍尘寰漫追寻,
临机不逊自在身。
做牛做马敢辞苦?
归来赵州有四门。
为求解脱,宁肯走遍尘寰;面对大千,要能自己做主;为度众生,何惜做牛做马;如今归来,赵州四门迎我。
此日,迎接明海法师的赵州四门,十六年前,迎来了净慧老和尚;一千多年前,迎来了赵州禅师、玄奘和尚。
比如,“庭前柏树子”。
有僧人来问:“达摩祖师从西天来东土,用意何在?”
赵州禅师指了指寺院里的柏树,说:“庭前柏树子。”
僧人:“你不肯将你的体悟告诉我?”
赵州禅师:“我不肯把我的体悟告诉你。”
僧人又问:“达摩祖师从西天来东土,用意何在?”
赵州禅师:“庭前柏树子。”
参禅者的内心里有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会成为参禅者进入禅境的阻碍。因此,赵州禅师以“庭前柏树子”来教导他,不要谈玄说妙、理上探寻,眼前的即是真实的入禅之处,把握当下,截断妄念,即可契入禅境。
比如,“吃茶去”。
一日,有二位僧人参访赵州禅师,请教佛道。
赵州禅师:“你们以前来过吗?”
一僧:“未曾到。”
赵州禅师:“吃茶去!”
另一僧:“曾到。”
赵州禅师:“吃茶去!”
见此,立在一旁的监院不免满腹狐疑,问:“师父,怎么来过的、没来过的,都要去吃茶呢?”
赵州禅师叫监院的名字,监院应诺,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曾到、未曾到、监院,为什么都要吃茶去?这到底是一杯什么样的茶?
一句“吃茶去”,一碗“赵州茶”,代表着赵州禅师的平等禅心。
禅的修证,在于体验与实证。语言的表达,无法与体验相比。参禅和吃茶一样,是冷是暖,是苦是甜,听别人讲感受,终究不如自己亲身感受。赵州的禅法是平等的,因此无论是对于曾到过的、未曾到过的还是监院,“我法无分别”。
比如,“赵州三转语”。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一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觅一个道人无。”
泥佛一遇水,就成泥了;金佛进熔炉,就化掉了;木佛遇上火,就烧毁了。这些外在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佛法。然而,多少劫来,世上人总是心向外攀缘,执迷不悟,如猎狗逐兔一般。
赵州禅师苦口婆心,教导人们不要向泥塑木雕或言语相、名字相中觅佛,要向自心中求解脱。自己本来就是主人公,如实知自心,即是参禅之法。
赵州禅师留下众多公案,除上面介绍的“柏树子”、“吃茶去”、“三转语”、“赵州四门”之外,还有“洗钵去”、“无门关”、“赵州桥”等,后面将一一提及。
在禅宗史上,对于参禅者来说,赵州禅师的公案,如灯如月。这些公案,不离“平常心,本分事”,却体现了赵州禅风的平实与峻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