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神科医师也要成长

重塑心灵 作者:许宜铭


推荐序

精神科医师也要成长

陈登义

我的本行是精神医学,从精神科医师的角度来看,精神医学的领域中似乎较少人强调心灵成长课程,在专科医师的训练过程中,对于自我成长、人格特质与功能的部分探讨和接触并不多,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得很少,医疗上面对的大多是已生病的人,等于在做收尾的工作,治疗过程耗费病患大量时间、金钱与精神的成本而功效却不显著。

由于这一点让我感到不满足,深深体会医疗的观念应是预防重于治疗,于是我于大约十年前开始往外寻求,去接触各类型成长课程,去吸收与学习在专业体系中反而学不到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治疗技巧,个人获益很大:深深觉得即使在精神医学专业的领域中,自己也要成长,工作与个人的成长是不可区分的,在治疗病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自己内在的部分,碰触到真实的生命体验;若是忽略了个人的心灵成长,人会呈现分离、表里不一的现象。

很有趣的一点是,我与作者 许宜铭老师的工作与成长经­验是刚好相反的。许老师是先从个人成长入门,而后不断进修及从实务接触中,在治疗的领域愈来愈专业;而我则是一开始就走入了精神医学的专业领域,却感到在专业中缺少个人的生命,再来补强个人成长上的不足。

《重塑心灵》一书中对父母的负面人格特质有深入的剖析,这一部分自我人格的回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代人普遍会面临人际关系、工作适应、亲密关系、情绪控制的问题,罹患轻型精神疾病如忧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官能症的人愈来愈多,很多问题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种下根源了,可能因童年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有所偏失,长大后面对压力无法承受时,就出现了失调的症状;又如嗑药、酗酒的人,家庭因素、个人成长过程偏差往往占了很重的成分。若是能在青少年、学生时代就多接触自我成长、潜能开发课程或有关心灵成长的书籍,对自我人格有更深入的了解,应可减小日后发展成心理疾病的概率。

国人普遍欠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当有身心方面的问题产生时,到处投诉其他科的门诊,重心只放在身体的症状,而变成倚赖药物,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甚至诉诸算命、求神问卜、民俗疗法等途径,受骗上当后,最后才转入精神科门诊。由此可见大众心理学教育推广的重要性,个人要增加对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了解,书是最好的管道;有了基本的了解,才能进一步寻求正确的帮助。

因此我非常乐见《重塑心灵》的出版,作者许宜铭是实务经­验非常丰富的治疗师,他以沟通交流分析(TA)的理论为架构,加以本土化、修正,并融合完形的技巧,让这本书成为一本人人可读、借以入门、使自己更健康的好书。

我个人认为TA的内容值得医疗同业、心理卫生工作、咨商人员注意,而注重体验性的完形心理学也有它的价值,完形治疗的冲击力很大、很有影响力,我会将完形的理念应用在对病患的了解上,以其技巧来引发个案的一些情绪与体验,但任何一种治疗方式之所以有帮助,就在于适应症与禁忌的掌握,这是必须注意的一点。

这本书另外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的坦诚,他可以毫不保留地将一般人视为隐私的部分真情表白,能如此开放自己诚属不易,读者可以从这样的心路历程中,看到自己的需要,进而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帮助自己。

陈登义

“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精神科主任,并在“中国医药学院”负责讲授精神医学课程

“中华团体心理治疗学会”理事

曾任台北市立疗养院急诊(精神)科主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