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我说你们部门真好,经常能出差,我们部门没意思,一年到头总窝在办公室。我一愣,难道出差这件事还能用来做招聘广告?
想起我刚工作的时候也特别羡慕那些能出差的人,吃饭住宿都不花钱,还游历名山大川。你别笑咱们土,那“世界第一经理人”,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在自传里都说他开始出差也特激动,主要原因是坐飞机可以得到那种免费的小瓶苏格兰威士忌,他妈妈还总追问他是不是肯定公司会支付他的出差费用。
其实老人家现在问这个问题也是合理的,有些公司出差费用包干,花少了归你自己,花冒了你自个儿垫。但像我这样总在外企工作的,公司一般都是定一个最高标准然后实报实销,这样可以避免有人住大车店啃咸菜坐驴车省下钱揣自己腰包。
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500强企业,规定所有人出差都坐飞机公务舱,那叫一个爽!有一次在外地搞活动需要带一个司机,不是司机开车过去而是飞过去接车再开。那天波音747的公务舱里就我和我们公司司机两个人,我们点了很多东西吃,喝得饱饱的直奔厕所。
后来我去一家著名的飞机制造商面试,老板介绍说他们公司非常重视形象,不管是谁,出差一律坐头等舱,酒店专车接送。后来没能去成这家公司,不过头等舱和酒店专车一事,还是在我的心中痒痒了好一阵。
我们都觉得,一定要去重视自身形象的企业工作。
抓住豪华出差的机会要尽早,否则到了我这样的岁数,住什么高级的地方都睡不好觉,而且住惯了高级地方,结果生活中该适应的地方反而不适应了。
十多年前或更早些时候,出差是个挺了不得的事,政审合格,单位开介绍信,上级指派政治上同样可靠的人一同出行。直到现在我们有些政府部门,特别是在国外,还有“出行必须两人以上”的规定。
我现在还特别怀念大家一起出差的时候。那年我们去杭州开销售会议,北京团队40多人浩浩荡荡一同进发,半个机舱都是我们的人。图154飞机起飞时舱内起了些白雾,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件事,直到有人大喊“住嘴,真不吉利”,局势才得到控制。
现在,大公司都有这样的规定,公司高层不能乘同一架飞机,以防不测。现在想想当年真是的,我们都是一起走的。以后我要做了老板,我也要规定我和我的副总不能一起飞行,我们要在不同的地方有办公室,要乘坐不同的车,不能吃同样的食物。
出差的规矩可以定,难的是保持平衡的出差状态,就是说,最好在你对同样的上班环境有点厌烦时出差换一下心情,路上跑累了,老板就让你在办公室好好休整一段时间。
这是做梦。事实往往是,要么你永远呆在一个城市里憋死,要么常年在旅途跑断腿跑死。
我有一欧洲的同事被人羡慕死了,他长年在世界各地出差,几大航空公司给他的金卡白金卡就差镶金边儿了,到哪里都是公务舱五星级酒店。有一天他竟对我说:“我来中国这么多次,还没去过长城呢。”
原因很简单,出差的心情和状态不在旅游上。我现在也开始有那种高级抱怨,说天天在工作住五星级酒店真没意思,办完事就飞,生活不知为了什么,真想在江南古镇映着小桥倒影的河边品茶散步,最好费用还由公司报销。
乔治·克鲁尼主演的电影《在空中》(Up in the Air),讲的是一个单身职业经理人,家里四壁空空,每年有300天以上在出差,在空中飞。他的最高理想是成为某航空公司飞行里程达到1000万英里的钻石卡会员。人家问他攒这么多里程做什么,要是他的话有点里程马上去旅游用掉。主人公说你不懂,攒里程数不是一个目标的标志,攒里程本身就是目标。
所以,当公司有人发明了用远程视频处理业务,他不能再飞的时候,他感到生命失去了目标和意义。
我因此想到,当我们把出差作为美好待遇的时候,我们得不到出差的机会;而当我们有了反复出差的机会,我们总是会忘记我们曾经追求的旅行状态,而将出差作为疲惫工作和生活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