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玛丽、乔治和约翰

金领手记 作者:李国威


给自己起个洋名字这股风是从给外国人打工的圈子刮起的,现在竟愈刮愈烈,大有席卷全民之势。

人人都起洋名字的好处是倡导民主风气,不管您的资历多老,级别多高,在公司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玛丽、乔治或约翰”。

在那些没有洋名字的地方,称呼人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知难而进者深谙其道,游刃有余;不明戏者屡遭挫折,临死不知谁下的套。

您要说,跟着别人都叫“张总王总”就完了呗,错。要知道“××总”的称呼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用的。我们公司原来有个副总工程师,大家叫他吴总,可是后来发现他在管理层那边有些失宠,后来又有闲话传来,说公司只有几个核心层的人才能叫总,老吴没到那个级别,别乱叫。我们的办公室主任姓付,是跟着董事长打天下出来的,开始我们叫他付主任,感觉他有点不对劲,几次该为我们办的事也拖拖拉拉。后来醒过味儿来,开始叫付总,老付果然顺气了许多,合作也颇愉快了。

我不懂民俗学,但是大概知道在我国北方多数地区,在单位和公共场合一般是要称全名的,而在南方诸如福建等地区,一般都称名字而略去姓。比如,在北京人家叫我“李国威”,在福建就喊我“国威”呀。

在企业里现在也有称名不称姓的风气悄悄兴起。就拿最著名的联想集团来说,当年做少帅时被称为“元庆”,现在当了董事长一把手了人家还称“元庆”,可见人家企业的民主文化。

不过我也有一个疑问,就是下属对上司一开始就称名字而略去姓氏合适吗?我还记得联想几年前的新老领导交接仪式,那是一个非常振奋而感人的瞬间。柳传志把联想的大旗左右挥舞,交给杨元庆,用洪亮的声音说:“元庆,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杨元庆接过旗,用他儒雅的声音说:“柳总放心吧。”

要是称呼改一改会怎么样?

“元庆,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传志您老回去歇着吧。”

总之,称呼问题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千万不可小视。在称名不称姓这件事上,我们也要考虑语言环境,称×总或洋名未尝不好。比如说你们公司财务总监叫张富贵,营销副总裁叫刘发财。总裁开会时说:“明年的预算由张总跟大家宣布一下,然后刘总谈我们明年整体的广告和营销战略”,听着就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将营。要是非要显得上下级亲切,总裁说:“富贵呀,明年咱还有闲钱不?还有发财呀,咱们那个广告咋打?”就完全像生产队长派活儿了。

要摆脱所有这些麻烦事,就要起个洋名。

我真的不愿意背放弃祖宗文化的罪名,我在公司有英文名这事我连我妈都不敢告诉。可是,英文名这玩意儿有时真的有奇效。过去我在外企用中文名,老外怎么也记不住我,全球开电话会议有人就拿“来自中国的那个家伙”称呼我。后来他们跟我套近乎,喝酒的时候很认真地讨教我的中文名字怎么念,我一遍遍教他们“guo?鄄wei, g?鄄u?鄄o?鄄w?鄄e?鄄i.”,一个明显已经有点高了的家伙恍然大悟地说:“啊,就是go away,哈哈,go away(走开)。”我跟你说,要不是顾及我们两国有外交关系,我剩下的半瓶啤酒就泼过去了。

所以我有了英文名字,叫Geoff,跟Jeff是一样的发音,读“借富”,我这个是英式拼法。现在,在我们这家全球大公司里,很多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借富”,中国同事有时觉得绕嘴,就称“姐夫”。

有个朋友英文名字叫Ross,小舌不顺的同事,就叫“肉斯”,东北同事都称“又斯”。

还有一哥们叫刘洪涛,开会时自我介绍“My name is Hongtao Liu”,旁边一位忍不住说:“我还方片儿七呢。”

起洋名的麻烦在于重复的几率太高,英文就是那么几个约翰乔治玛丽的取来取去,跑不出这个圈子。你想我精心起的英文名字现在跟我们董事长重了,公司里本来大家一谈起“借富说了我们要怎样怎样”,都是肃然起敬的,现在有我这么一搀和,有人就得解释是这个借富不是那个借富。

洋名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你面对的不仅仅是同事这个群体。办公室大家都叫你洋名,连邮件快递什么的都用洋名,可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快餐递送员值勤保安等都把洋文念那么准。我们办公室女生有很好听的英文名字叫Maryrose(玛丽罗丝),于是你就经常听见前台附近有人喊:“快件,买了螺丝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