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通向彼岸之路(1)

吴敬琏:风雨八十年 作者:朱敏


1

通向彼岸之路

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但你们可要警惕呀!

--伏契克(捷克)

助手柳红说他“迂”,女儿晓莲说他“直”;理解他的公众视之为“经济学的良知”,否定他的一些人将他划入“保卫富人联盟”。在他自己看来,他只是个坚守基本职业操守的普通知识分子。

被历史洪流裹挟,未可幸免地参与其中。令他至今仍深以为愧的事情,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参与对其恩师兼挚友孙冶方先生的批斗。尽管斯人已去,他依旧将过往的“迷失”化作内心不息的鞭策。

追寻有时,坚持有时,以日益专业精进的思考,为这个转轨变革之中的东方古国孜孜以求,使先知们的学术理想之花开满人间。

现实世界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两全之难,让当代这位“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追随者痛心疾首。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走向理性而持续的繁荣,也渴盼自己的同胞都能过上幸福而自由的生活。

见证时代的潮落潮起,走在争议的风口浪尖,这位白发苍苍而精神矍铄的八旬老人如今越发明白,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均衡目标,一手抓“市场”,一手抓“法治”,两者须臾不可或缺--这是通向彼岸的必由之路。

学术理性与市场良心

你可以说他是个性情中人。

因为,当看到经济改革中诸多不合理、不正常的现象时,他常常会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事实上,讲出真相,辩明真理,往往易遭误解和诟病,以致前有犬儒的明枪,后有权贵的暗箭。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这他自是知晓的。

但他更明白,无私者无畏,在未竟的改革事业面前,自己必须笃定于专业而独立的学术理性,恪守一名经济学人的本分,大胆承担起澄清事实、指明方向之责。

你可以说他传统情结很重。

因为,虽经“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他仍如最能打动自己的前辈知识分子那般,对已被一些人弃如敝屣的共产主义理想,怀有纯正虔诚的信仰;虽近耄耋之年,他还像最让自己尊敬的良师益友顾准那样,对中国版的“神武景气”,始终不渝地怀有一颗赤诚的企盼之心。

除去这些个人性情与情结因素,真正体现其功力的,当然还是他推崇并践行的那些基准性的现代经济主张。即便在“左”毒横流、经济科学处境最艰难的年月,这位有着科学良知和公民责任感的经济学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正是对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前瞻性思考及深刻的影响力,使他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极负盛名的经济思想家;甚至,被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视为近30年间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几乎于改革的每一步,他都战胜反对者,至今,依然时常与人公开争论改革的方式及步伐。

作为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方案设计的重要参与者,2000年、2001年,凭借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充分尊重,尤其是对缺乏规范与法治的资本市场的揭露与鞭挞,连续两次,他被评选为体现国内主流价值观和新闻影响力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在该评选活动的2000年度颁奖词中,对他有过如此评价:

“吴敬琏,一位老学者,多年举着市场经济理论的大旗,从来没有手酸过。面对2000年初中国股市浓烈的投机气氛,他主动站到前台,对爆炒网络股泼了一盆冷水,引发了舆论界对新经济泡沫的一场论争。2000年10月曝出的'基金黑幕'事件,他再次被推到前台,在接受《经济半小时》栏目独家专访后,'基金市场黑不得'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吴敬琏用自己的行动宣示了一个道理:做学问重要,良知和勇气更重要。”

2001年当他获得更为隆重的“年度大奖”时,颁奖词更是极尽褒扬之辞:

“他是一位无私的、具有深刻忧患意识的社会贤达,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智者,一个把中国老百姓的疾苦当做自己疾苦的经济学家,一个睿智和良知兼备的中国学者。他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品格,是年过七旬仍然能保持童真和率真的经济学家。”

还是在2001年,南方某报将他列为“年度十大股市人物”之首时,这样评价:

“如果只评选一个人作为2001年中国股市的风云人物,当选的无疑应该是吴敬琏……作为中国报业先驱邓季惺的儿子,吴坚守学术,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他发出的声音,往往被每一个投资者细心倾听。”

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实至名归。

在沸沸扬扬的“股市大辩论”中,他鲜明的态度和对“建立一个好的法治的市场经济”的疾呼,更是获得了公众的广泛支持,并由此成为不少国人眼中“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

许多知识分子所认同的、辜鸿铭所描绘的“中国人的精神”--在温良的外表下,隐藏着成人的智慧和赤子之心--也成为吴敬琏最真实的写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