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父亲母亲(1)

吴敬琏:风雨八十年 作者:朱敏


父亲母亲

如果说曾外祖父与两个外祖父给吴敬琏带来的,更多的是思想理念、精神气质上间接的传承,那么,吴敬琏的母亲邓季惺、生父吴竹似,以及继父陈铭德,则在血缘或意志上给予其直接影响。

前者分别从实业振兴、政治改良的角度,探索国强民富的道路。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一个旧体系尚未解体、新思想还未盛行的时代,因而不自觉地将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庙堂之高”。

而吴敬琏父母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个旧体系完全崩溃,新文化、新理念被广泛传播的时代,人们所尝试的,是以教育与大众传播的方式,启迪民智,维护民权,保障民生,情系于“江湖之远”。

无论是祖辈寄望劝引“庙堂之高”强国富民,还是父母寻思普惠“江湖之远”振国兴邦,先知们的报国情怀,都对吴敬琏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独立新青年

邓季惺出生于1907年,是位个性非常强的新时代女性。

1988年后,当她驾鹤西去,已是中国经济学界泰斗的吴敬琏在追思母亲时,总结了母亲一生的三个基本追求:一是谋求妇女解放;二是争取民族富强;三是向往民主法治。

儿子眼里的母亲,具有向着自己树立的目标不断进取的坚强毅力,在处理家庭生活和经济问题时,则精于运筹和克勤克俭。①

而这一切,又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族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

吴敬琏的外祖母吴婉,是位颇为开通的知识女性,她在兄长的影响下读了不少新文化书籍,认定女子要想摆脱受压迫的宿命,就必须有智识。为实践自己的主张,吴婉进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并曾在20世纪初创办过重庆第一所女子学堂。

吴敬琏的外公邓孝然虽见过世面,但认为女孩子只需在家念私塾,能识文断字足矣,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到外面上学读书。

不过,邓季惺14岁这年,知书达理的吴婉趁丈夫外出之际,让女儿报考学校。邓季惺成功考取了重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从此自在翱翔。

在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卢作孚、恽代英、张闻天、萧楚女都曾教过邓季惺。

萧楚女所教的国文课从不让学生啃书本,这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的做法,获得像邓季惺这样追求进步的女学生们的认同,以至于当学校要解聘萧老师时,她们还举行过集体抗议。

在这里,邓季惺与同学廖苏华(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庆市委书记)、李伯钊(后为杨尚昆夫人)、学生自治会主席钟复光(后为少共第一任书记施存统夫人、音乐家施光南的母亲)结拜为姐妹。在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洗礼下,她们将追求进步思想、女子解放当做共同理想。①

作为那个年代少有的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女性,她笃信凭借自身力量足以改造社会。1923年初,带着理想,她与吴淑英等同学相约南京,一同进了南京暨南大学附中女生部三年级。

此时,吴淑英的弟弟吴念椿在金陵中学就读。暑假里,邓季惺和吴淑英经常去离两所学校都很近的鼓楼茶座乘凉,吴念椿也不时来喝茶。于是,邓季惺与吴念椿便熟识起来。

吴念椿敏而好学,很小的时候,祖父就教他念四书五经,逐渐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底子。他的先辈是江苏武进望族,祖父吴志云于太平天国年间离家,辗转入川;其父吴以木曾任职于重庆海关,后兴办实业,创设江合煤炭公司,于民国2年(1913)在上海病故。丧父的吴念椿与姐姐吴淑英,不得不跟着母亲回了常州,随后又被祖父接到四川。

由于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吴念椿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得非常前卫与上进。

日后成为新儒学代表人物的国学大师唐君毅,在他为1963年的《四川文献》所写的文章里回忆:在他和吴念椿十五六岁的那个年代,时尚的思想潮流“是崇尚进步与进化,提倡个人之自由权利,主张人生应追求幸福,满足欲望,因而要打倒中国旧文化与孔家店”,吴念椿当时“在学问与思想,亦力求赶上时代潮流”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