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权威的冲突
此时,吴敬琏担任了经济所党支部联系团支部的组织干事。
在经济所,“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也引起了热烈反响。大多数青年研究人员振奋不已,积极性高涨,都希望借机在思想与学业上有更大的长进。在团小组多次讨论中,大家都表态,要力争做好老科学家的助手,也希望所里多做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并渴望获得更系统的学习机会。
讨论过后,接替吴敬琏做团支部书记的乌家培与团支部宣传委员梁文森,根据青年要求进步的思想情况,以及他们对所领导的相关建议,写了一份总结报告,提请党支部给出意见。
可当报告递到兼任经济所党支部负责人的代所长狄超白、宣传委员林里夫、人事科长徐云那里时,却遭遇了阻力。当时,在他们看来,年轻人写这样的报告,明摆着是要“抢班夺权”。
于是,他们立刻向年轻的研究人员们作出回应,“向科学进军”主要是老科学家的事,青年人要在老科学家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打消年轻人的念头,党支部喊出了“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叫怎么干就怎么干,干什么学什么”的口号。
他们并不鼓励年轻人多看书、多写文章,而是一再发出不要走“白专道路”的警告,让年轻的研究人员们思想安分。而乌家培写的总结报告,也被林里夫视为与党的政策对着干,是集中了团员中的落后思想“向党进攻”,是一份“与党斗争的纲领”。乌家培也被扣了好几顶“莫须有”的帽子:“对党不忠诚”、“欺上瞒下”、“有组织向党进攻”等等。“不好好检讨,就要发动群众斗争。”林里夫要求团员青年要揭露团支部领导所犯错误,并对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做检讨。
有一次,开党支部会议时,正做着会议记录的吴敬琏实在忍无可忍,打断了党支部的人对乌家培的批判:“我认为他们没错,他们是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早就知道吴敬琏思想倾向的林里夫等人,不慌不忙地对他说:“你就是后台!”
见此情景的吴敬琏,干脆直接站出来,做了一次代表性发言。
他不仅在发言中,将青年们遇到的阻力和受到的压抑和盘托出;与此同时,他给中宣部科学处写了封信,反映了近期发生在经济所团支部和党支部之间的这场风波。
中宣部科学处很快派郑必坚来所里调查情况。由此,党支部加大了对吴敬琏的批判力度。与此同时,科学处将这件事转告了团中央。团中央获悉后,又委托《中国青年》杂志记者曹炎前去调查。
1956年7月,曹炎的调查文章《为什么打击青年向科学进军的积极性》在《中国青年》上刊出,对林里夫等人打击青年人积极性的做法予以了批评。至此,经济所团支部和党支部的这一矛盾大白于天下,遂成全社会热议焦点。①
当时,基于毛泽东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双百”方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倡导在文艺创作和科学研究中独立思考、自由辩论。
在此情势下,经济所年轻研究人员的合理要求,得到了团中央和中宣部科学处相关领导的赞同。上级党委、团委宣布,经济所团支部的问题并非路线斗争,青年们得到了解脱,但也因此与党支部领导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很快,“反右”运动又开始了,吴敬琏深知自己的政治处境。此时他从报刊上得知,父母已一起被打成了“右派”。不久,由于在“向科学进军”问题上的纷争被批评为“思想严重右倾”,吴敬琏被定性为“中右”,并受“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②
①吴晓莲:《我和爸爸吴敬琏》,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80-82页。
①石斌:《美国冷战史学的变迁与杜勒斯研究》,《美国研究》2000年第3期。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98-129页。
②柳红:《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丛书·吴敬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58页。
①笑蜀:《天马的终结--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说微(二)》,转引自世纪中国网。
①柳红:《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丛书·吴敬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59页。
①吴敬琏:《中国经济的振兴有赖于市场取向的改革》,见《我的经济观(3)》,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5-3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