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副总理的批示和市领导的调研(1)

商战不倒翁:是是非非宗庆后 作者:真柏


1988年到1991年,正是娃哈哈飞速成长的关键时期,企业的生产能力整整扩大了60倍,年获利更是暴涨了100倍。然而企业发展得越快,宗庆后的心反而变得愈发焦急,因为原有的一千多平米厂房已经严重饱和,根本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了。

当时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全面热销,每天催货的电话和信函不断,在杭州清泰街上的娃哈哈公司总部,更是排满了前来提货的车队。供不应求的状况愈演愈烈,到后来甚至出现了倒卖进货指标的夸张事情。

面对群雄纷起、正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的营养保健品市场,宗庆后知道,如果不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尽快形成自己的规模优势,大批跟风仿冒的产品立即就会涌现出来,再好的产品也会被它们扰乱大好的发展前景。

必须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尽快新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优势,迅猛壮大,甚至一飞冲天!心急火燎的宗庆后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级递交了要求批地建厂房的报告。这一次可不比三年前的营养液原液车间建设,那是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加班加点,紧赶慢赶,进度总还能自己掌控。可这次是要正儿八经地批地批项目,他知道,按照传统的套路,从立项到征地再到建设,没个两三年时间是很难拿下来的。

可是转眼快一年多时间过去了,项目审批仍然毫无进展,甚至连红线都尚未划出。在这种状况下,宗庆后心里的焦躁是可想而知的。照这样下去,别说新厂房遥遥无期,就是给批下来,等建设好了,市场还会等着你吗?如果新厂房建起来了,销路却没有了,那可怎么办呢?

守着摊子不扩大不行,想把蛋糕做大偏偏主动权又不在自己手里,真是急,急死人啊!

就在宗庆后为无法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夜不能寐、茶饭不思的时候,一道曙光悄悄地出现在了前方。这道曙光就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批示。

1991年的宗庆后已经算是杭州城里的知名人物了,他领导的校办企业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所创造的惊人业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浙江分社的两位记者傅上伦和朱国贤慕名深入到娃哈哈企业内进行调查研究。

面对新华社记者,心急如焚的宗庆后毫不保留地倾诉了憋在心中的苦闷,他把企业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阻碍原原本本地告诉记者,并恳请两位记者帮助呼吁企业的难处。

"如果月球上有地可以租,我也恨不得去租下来了!"他不无自嘲地说,眼神里饱含着激愤和无助。他希望能够借助记者的力量,让上层的领导关注到他所面临的困难。

宗庆后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雷厉风行的创业激情,以及他一手创办娃哈哈的艰辛历程,深深地感染了两位记者。宗庆后脸上流露出来的那种万般焦虑和困兽般的无奈,更是博得了两位记者深深的同情和支持。

很快,一篇题为《发生在小学校里的经济奇迹》的长篇调查报告在7月份的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清样》上刊发了,整整五千字的篇幅,分为上下两期连发,如此"兴师动众",也算是史无前例了。

文章详尽地介绍了娃哈哈的发展历程,对其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和企业创始人宗庆后的情况也作了比较仔细的介绍,并且为娃哈哈概括出了四个企业特征:一是没有成品仓库,工厂的库存几乎为零;二是每百元产值只占用1.54元流动资金,定额流动资金的流转天数仅6天,实属全国罕见;三是企业无任何借款和欠债,这与当时众多深陷于三角债之中的大中型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是企业不仅流动资金全部自给,而且还有近2000万元的银行存款。

文章还介绍了娃哈哈发挥校办企业作用、大力捐资助教的情况,仅1990年,企业上交教育局612万元,比国家拨给该局的全年教育经费整整高出了近一百万元,校办企业对教育的贡献如此之大,可以说是全国仅此一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