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当今社会,没有比旗袍更为尴尬的服装了。的确,提起旗袍,许多人只能淡然一笑,然后是无奈地摇头。旗袍,这曾经被誉为国粹的民族服装、曾经风靡一时的东方女性美学的典型代表,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时代无言地遗忘了。如同一帧背景斑驳的黑白照片,只能应和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十里洋场的轻歌曼舞,留给今人一丝半点不成样子的回忆。现实中那些已经异化成职业装的制服旗袍,只能给这样的回忆涂上一层更为惨淡的色彩。
现代的年轻人,了解旗袍如同了解民国的历史,大都是从影视作品或书本画册中得到或深或浅的一点儿感受。在影视作品中,最为经典的要数香港导演王家卫的那部别具风格的《花样年华》了。在灯光迷离的街头,在飘荡着爵士乐的咖啡馆,张曼玉近乎本色的表演,把那一件件不同质地、不同款式的旗袍演绎得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使得那些追求剧中那种若即若离的小资情调的时尚男女们在心理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深深记住了作为故事年代载体和标志的旗袍。他们惊讶,上世纪的都市小资,竟然可以把旗袍穿出这样的高贵和典雅,这样的得体和婉约,比较起来,似乎远远好于现代聚会时那种袒胸露背的晚礼服,更适合东方女性娇小苗条的身段。
其实,就像历史上的其他东西一样,旗袍决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件服装。它在充分展示东方女性柔美内敛性情的同时,还映射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甚至那个时代的国人心态。记得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在二战间隙,身着旗袍,端着酒杯,操着流利的英语,风姿绰约地在美国政要的酒会上周旋的宋美龄,让那些大鼻子的外国佬不禁发出惊叹,说中国的旗袍是世界上最性感的服装。不仅如此,在那个烽烟四起却英雄辈出的年代,那么多著名的女人都和旗袍有关,比如林徽因、阮玲玉、张爱玲等等,而那时的著名男人身边也都有一位穿着旗袍的女人,顾盼生辉。如同那个年代的历史注脚,从来没有一种服装,能够像旗袍这样如影随形地见证中国的兴衰荣辱。
作为那个时代的特定标志,旗袍的流行已经和百乐门的午夜笙歌一起烟消云散了。除了那种特定意义上的时装展示,我们看到的便是街头的宣传和促销小姐、酒店里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所、宾馆餐厅里的服务员身上那种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却粗制滥造的所谓的旗袍。有人用一句“现在的旗袍上长满了虱子”来形容其愤怒的心情。我不知道那些职业旗袍上有没有虱子,反正我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粗糙的面料上磨起的小球。
曾经的女人们盛装在旗袍里,如同花枝盛装在花瓶中,那种相互映衬的美丽,在时空中演绎了一曲绝唱。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这个时代的女性服饰应当是磨白的牛仔裤、轻俏的超短裙、宽松的休闲服、惹火的网眼衫。但我总是固执地以为流行的并不一定合适,正如那些西方女性肩宽体庞的身材穿不出旗袍原有的韵味一样,中国的女性也很难适应牛仔那种对身体某部的过于夸张的表露。
正如其他的一切东西一样,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坚守住民族的特色才能真正站到国际的前台。这方面正是我们这些年比不上日韩的地方,因为我们在拿来与舍弃中,总是喜欢走极端,文化、影视、服装等等,莫不如此。
真的希望,在一个月朗星稀、凉风习习的夜晚,凭窗而望的女孩们都能做这样一个梦:华灯初上的街头,青春的你着一袭米色的丝绸旗袍,香风习习,婀娜摇曳,在喧嚣的都市里,婉约到极点,含蓄到极致,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无比大胆地倾泻着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