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认为,20世纪70年代早期,纽约、芝加哥和美国其他城市出现的种族隔离现象之所以顽固不化、持续不断,显然是和种族主义颇有关联。那时,黑人只能蜷缩在市中心极度贫穷的角落,而周边富裕的市郊地带则被白人占据。研究发现,在商业领域,员工的雇用、晋升和劳动报酬方面都普遍存在种族偏见,房地产行业更是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在黑人居住区和白人居住区之间划清界限。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之间的关联看似无可辩驳,然而,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仍然怀疑,人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个并不那么明显却甚为重要的因素,种族隔离从原则上来说,会不会和种族主义根本毫无关系?
于是,谢林开始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来检测自己的想法,道具是一副国际象棋的棋盘和一把硬币。棋盘上的正方形代表房子,硬币则用来代表人——深色硬币代表黑人,浅色硬币代表白人。一开始,他把硬币摆放到棋盘的格子上,深浅硬币随机混合,数量相当,组成了一幅黑白完全融合的社会图像。接着,他开始移动硬币,看看这个社会的组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怎样的变化,同时,这个想法对可能影响人们行动的因素做出简单的假设,然后移动硬币,看看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在第一个实验中,谢林假设每个人都是种族主义者,凡是发现周边的邻居中有一个人是来自“其他”种族的,他们就会搬家。他用这一假定的规则依次考虑每一枚硬币的情况,是该原地不动,还是该移动到附近开阔的格子内。结果,他发现这个社会快速地被分隔了,深浅两色硬币互不相干,分开聚集在一起。不出所料,种族主义的确能造成种族隔离。
然而,种族隔离的现象一定是由种族主义造成的吗?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为了找到答案,谢林设计了第二个实验。这一次,他在真实的人性面前退一步假设,每个人都非常乐意与其他种族的成员做邻居。但是他想,哪怕是在种族问题上非常宽容的人,也会情愿避免让自己成为极少数群体的一分子。白人会有黑人朋友和黑人同事,他们也会乐意住在一个黑人占绝大多数的居民区里,但不会愿意成为那个社区里唯一的白人。这其实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种族歧视”心态。在这个实验中,谢林假设所有人都会留在原先住的地方,除非他们发现左邻右舍的同一种族已经变成了一个极少数的群体,譬如说占整个社区的比例,不到30%。
也许你会觉得,每个人都慢慢地对种族之间的融合感到心满意足,最初黑白混合的状况就会维持下去。但恰恰相反,谢林发现那些硬币再次分离到完全不同的区域,泾渭分明。图1是这个实验的现代电脑图示,显示了一个融合得恰到好处的社会(左图)是如何自然而然地转变成为一个分隔的社会(右图),尽管在此之前没有哪个人有过隔离的想法。
荒谬的是,人们不愿住在极少数群体中的单纯想法,最终却把融合的群体完全破坏了。谢林在1971年发表的一篇小论文中宣布了一个怪诞的结论——即便种族主义明天就能消失得无影无踪,某些类似物理学定律的东西仍然会使种族之间相互分离,就像油和水永远不会融合一样。
谢林设计的种族隔离的游戏是社会科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显然这个游戏暗示我们,任何考虑种族隔离问题的人,在把这个问题只归咎于种族歧视的态度之前,最好再好好想想,是否存在其他原因。不过,这个游戏还传达出一个更为普遍的讯息。我们一般认为,一个集体或者群体的行为,应当非常直接地反映出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特点。譬如说,如果发生暴动,一群人发了疯似地砸碎商铺的店面,那么我们通常认为,这种现象是暴动成员怒火的发泄,或是导致他们愤怒的原因所致。
这种解释看似很有道理,然而根据谢林的试验,这种想法实际上是种谬论。至少在某些情况下,社会结果并不一定明显地反映出每个人的欲望和意图,或是习性和态度。如果单凭我们的直觉去解释人类社会是如何运作的,那就完全乱套了。
不过,谢林的研究还是传达出了一个积极的信息——洞察人类世界有一个好方法,就是从平常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跨出来,走一条更简单的途径。不要只把焦点放在人们的个人心理上,而应该把人当作原子或是遵循某种简单规律的分子来看待,并且设法找到引导这些规律的模式。
谢林暗示,看似复杂的社会事件,背后的起因通常可能是很单纯的。我们人类也遵循着某种类似于物理学规律的法则,通过审视这一点,我们就能发现那些隐藏的逻辑。本书探索的正是这一理念,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几年前,我还是《自然》(Nature)期刊(一本公认的尖端科学期刊)编辑的时候就发现,有些投稿的论文作者一门心思地在人类世界中找寻某种像物理学规律一样的数学规则。事实上,他们试图按照物理学的思路来研究社会科学。现在回想起来,我想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经过多年的漠视,研究人员终于开始认真地考虑谢林的思维方式了。自此,我称之为“社会物理学”的现代研究工作也开始迅速发展,让我确信我们现在正处于历史性的重要时刻。我们正亲眼目睹一场社会科学的巨大变革,就像物理学的“量子革命”。或许,我们在出现人类世界明确的“规律”之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类世界存在着定律般的规律,而且也认可了,这种规律无论如何都不会与个人自由意志的存在相互抵触;我们可以做自由的个体,结合起来的群体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这一点就非常像物理学中的现象,虽然原子状态非常混乱,但是到了热力学或行星运动层面却犹如时钟般精准。
在从事社会物理学的研究时,现在的研究者和多年以来的物理学家一样,都开始重视电脑这个科学工具的强大力量。有史以来,伟大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都在玩令人着迷的“假如游戏”。假如人们极其贪婪和自私,社会还能正常运转吗?还是最终会瓦解掉?假如人们不贪婪自私呢?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会总是为他人着想呢,还是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社会转型是如何因此而改变的呢?
不幸的是,这些苦思冥想很大一部分仍然停留在徒劳无果的“假如”上,因为,随着百人或千人聚集到一起,因果关系的网络就会不断壮大,连最伟大的人类智慧也被淹没其中,使得人们无法预见结果。如今,科学家已经学会利用计算学来估量他们的智慧,在“虚拟”的社会实验中,按照程序找到那些假设的答案,以此来研究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在这本书里,我不想假装自己做得尽善尽美,更确切地讲,我的目的只是想阐述一种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思维方式,并举一些例子,尽量把最近社会物理学领域内最令人兴奋的发现呈现给大家。对于我来说,了解群体组织及其演变的规律无疑是我们这个年代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全球变暖到环境恶化,再到核武器的不断扩散,人类之前从未面临过如此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掌握群体的社会活动。
当然,我并不认为,任何社会物理学的伟大发现都能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我们真的想为了人类,为了这个世界,开辟一条通向未来的安全大道,我想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摸爬滚打”而已,就像我们过去就是“摸爬滚打”过来的一样。但是,如果能正确地理解掌控世界和构成我们社会生活的隐形力量,我们“摸爬滚打”的技术会得到大
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