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低碳转型路线图 作者:熊焰


《低碳转型路线图》,是对当前国内外低碳转型实践活动进行的一次记录与总结。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全球各国在推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看法不一,行动各异。在中国,政府在推动节能减排与低碳转型实践上不遗余力: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把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并提倡低碳消费模式,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在国务院日前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也首次将“碳交易”纳入了官方文件;而国家发改委7月份发布的《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又明确在全国“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省区与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可以说,中国的低碳转型大幕已徐徐拉开,一场自上而下、由表及里、关系市场中所有个体和社会中各个成员未来发展的改革大戏已经展开。

与中国国内如火如荼的低碳实践不同,经济发达国家近一年来在低碳领域的行动声势相对冷清:在美国,奥巴马推行的《清洁能源法案》几经修改依然仍没有在参议院通过,有评价称“甚至连奥巴马本人都失去了信心”;全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先驱——芝加哥交易所的控股权今年易主,其在美国本土的业务前景暗淡,配额交易即将终结;澳洲、加拿大等国在低碳立法推动上也行动乏力,减排前景不容乐观;欧盟在低碳领域的立场还算坚定,但身后追随者寥寥。如今坎昆大会也已结束,各国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仍将继续,前行途中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多。

必须承认,尽管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但由于关乎各国切身利益,博弈与较量在所难免。当然,无论角力结果如何,有一点是改变不了的:低碳转型是人类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中国要走,其他各国也要走。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走低碳转型之路显得尤为迫切。中国的低碳转型兼具五个本质性特征:

首先是转型的“受迫性”。中国的低碳转型是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低碳转型与气候变化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83万年来的最大值,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合力解决的问题,中国当然不能置身事外,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不言而喻,如果我们不减排,全球其他国家的减排行动将变得没有意义。

自序其次是转型的“自愿性”。降低碳排放从而改善气候条件也是中国自觉作出的一种选择。中国的高碳排放现状主要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是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太高,达70%以上。煤炭是在工业能源中属于“粗粮”范畴,这种能源消耗结构客观上决定了中国的高排放现状。二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国在当前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承担着最苦、最脏、位于产业链“微笑曲线”底部的生产加工环节,这也是消耗资源最多、碳排放量也最大的一个环节。由此也使中国不但成了“世界工厂”,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吃粗粮、干粗活,一个国家也一样,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家势必会主动谋求经济转型,向着使用更清洁的能源、从事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靠近。走低碳转型的道路,是中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高速增长后的自主选择,过去几年中,中国在加速节能减排促进低碳转型方面的进程已明显加快。

再次是转型的“全面性”。低碳转型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体现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所制定的国家目标是到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这相当于将全部社会单元生产与生活的能耗水平在15年内降低一半!政府减排目标确立之后,会以重塑市场规则的方式对社会中的每个组成单元产生影响,每个企业与每个家庭为此将不得不重构自己的成本核算体系,通过减少碳排放来降低运营或生活成本。新规则也将改变市场生态环境,一些弱小的企业会因为适应规则要求而迅速成长;而另一些原本强大的企业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被淘汰出局。当各个社会领域的个体为适应新规则约束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边界,及至发生全方位的甚至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时,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诸多领域,如低碳工业、低碳农林、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乃至低碳消费领域的减排目标也就随之达成。

四是转型的“收敛性”。中国的低碳转型也是当今全球“低碳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革命与人类以往其他的重大产业变革,如蒸汽机革命、内燃机革命、计算机革命等相比有着明显不同之处,它具有一种“收敛性”特征。以往的产业革命在经济上多具有“扩张性”特征——产业革命的爆发加大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扩大了消耗、增加了排放,而这种扩张性特征有利于增加一国的经济规模、扩大就业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舒适度,故此也受到各国的青睐。低碳革命则不同,它的实现是反其道行之,需要人类降低对各类生产资料乃至生活资料的消耗,从而降低排放与污染。低碳革命的这种特征使其在全球的推广普及上并不会像前几场产业革命那样一帆风顺,当一国为达到低碳要求而做出巨大投入后,很可能会长时间内见不到上述投资效果,甚至会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降低了一国在国际上的产品竞争力,或因社会成本的攀升而让一国居民感觉到生活质量在下降。这会给政府带来巨大压力。这也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不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本质原因。

五是转型的“渐进性”。低碳转型需要从现实出发,走一条渐进而不是冒进之路。人不能拔着头发让自己飞起来,低碳转型也要讲规律、讲科学、讲可行。中国的经济根基就建立在高碳模式之上——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制造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对能源的消耗,我国的制造业又多以高耗能产业为主,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低碳转型之路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现低碳转型要有数量渐进指标,在一个大目标规划下设定分段目标,这样才便于实现。我国已对外承诺了碳强度减排的大目标,按照时间序列这相当于我们的“十三五”目标规划,而要达成这一数量目标,就要做好“十二五”的规划,同时要确保“十一五”期间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减排目标完成。

分析低碳转型的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低碳转型之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和思考:包括低碳转型从哪里开始?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如何进行转型等等。“低碳转型路线图”就是为厘清这些脉络而描绘的一个图谱。

“路线图”包含了六个层次:第一层是路线的起点,即低碳转型的两大原因——能源约束与气候变化;第二层是要达成的低碳目标,即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政治谈判框架下,形成的国家减排目标;第三层是可使用的手段,包括技术手段、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第四层是以能源结构清洁化和生产、传输、利用的高效化为表征的能源革命;第五层是主要的低碳领域,包括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工业、低碳农林以及低碳生活消费等广泛变化;第六层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节能降耗,这也是整条路线要到达的终点站。

两大起因,三个动力机制,六大实现层次,构成了低碳转型“路线图”的全景结构。具体到图中每一个环节应该怎样去做,却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实际上从2010年7月我国启动的“五省八市”低碳试点方案中,就可以看出政府在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中已有了差异化的考虑。而中国的低碳转型之路,也正随着这些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具体探索与实践逐渐清晰起来。

回到本书的主题。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目标任务上,中国义无反顾,中国正在行动。尽管我们的实力与我们现在所担负的重担并不匹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排名在世界100位之后,但中国所承诺的和所担负的减排目标任务,却达到了人均1万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才能担负起的水平。当全球低碳转型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应对气候变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时候,中国选择了迎难而上。通向成功的路是狭窄的,这就需要全世界各国的共同担当与通力合作,需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综合效用的共同发挥。

这就是本书希望阐述与传递的核心思想所在。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低碳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编著的资料与研究成果,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水平有限,同时受限于资料与时间准备,不足与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熊焰

2010年12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