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发展源远流长。远古时代人们的图腾崇拜,反映了人与自然最初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敬畏。钻木取火,刀耕火种,都是人类在文明发展史上取得巨大进步。荷兰人用800年的时间与海洋作战,围海造田创造了7100多平方公里的“处女地”,相当于其1/4的国土面积。他们又用12年的时间,在这片希望之地的边缘,修筑了长达30千米的拦海大堤“枣巴里尔拦海大坝”,然后抽泄海水,进行人工造田和各项建设规划。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荷兰人一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长期与大海争土地的民族无疑对气候变化后果感受最为深切。
近世纪以来,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和蒸汽机的轰鸣,荷兰商人又敲开了人类对永恒动力无尽追求的大门。工业革命后的350年里,征程从未停止,而自然却还之以愈加苛刻的惩罚。于是人们发现自然早已不堪重负,新的困境摆在了面前。
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困境,就是人类与日俱增的需求与其生产能力及自然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能否成功协调好需求、生产、资源之间的多边关系,并实现动态平衡,其实是检验一个社会的文明和健康程度的重要标识。回顾人类二百多年的工业化历程,占全球总人口不足1/5的发达国家先后步入了现代化,但为此付出的却是全世界的资源和生态代价。过度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导致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照此发展,科学家们相信,人类将陷入无法挽回的全面环境灾难之中。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责任。因此,当我们站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十字路口时,低碳转型成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印记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由来已久,其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在瑞典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保护历史上最具先锋意义的文件《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从此,各国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齐聚一堂,共商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所要采取的国际行动。
国际组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与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分享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成立于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大会对联合国和WMO的全体会员开放。大约每年一次的委员会全会上,就委员会的结构、原则、程序和工作计划作出决定,并选举主席和主席团。
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小组和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课题组。每个工作组(专题组)设两名联合主席,分别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其中,第一个工作小组主要负责科学基础方面的报告。第二个工作小组致力于影响、脆弱性、适应性,负责评估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可以减少这些影响。第三个工作小组主要关注如何减缓气候变化,研究如何减少导致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以减缓气候变化速度。最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负责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
IPCC的工作成果以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方法报告和技术报告呈现。每份评估报告都反映了对主题的最新认识,编写方式也较为专业。迄今,IPCC共发布了四次评估报告:《第一次评估报告》发表于1990年,报告确认了对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它促使联合国大会作出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决定;1995年发布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提交给了UNFCCC第二次缔约方大会,推动《京都议定书》谈判;《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更侧重于各种与政策有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综合报告;由于气候变化受到广泛关注,2007年初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引起极大反响,其公布的报告内容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引用。
除了IPCC以外,诸多国际组织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议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气候变化影响面广,往往与传统问题交叉,加重国际问题的解决难度,因此,国际组织往往从各自领域出发,开始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纳入传统解决框架,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发展署、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近年来都在尝试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以及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上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