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难点是国际财政机制安排、实质性技术转让、发达国家加强履约、土地利用和林业。这些问题都是《京都议定书》谈判的焦点。
4《里约宣言》(又称《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
199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各国普遍接受的方式,正式通过了《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简称《里约宣言》)。它重申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的基本原则,并反映了各国保护环境的共同愿望。《里约宣言》包括了序言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内的27项原则,涵盖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要原则、环境管理的主要原则和制度等5个主要方面。
5《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Agenda 21)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它是旨在鼓励发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并行不悖的行动蓝图。它也于1992年6月14日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这个议程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将环境、经济和社会关注事项纳入单一政策框架内。它提出的2500余项各种各样的行动建议,不仅包括保护大气、海洋、生物多样化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的详细建议,还关注人口、社会发展、妇女、城市和粮食安全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各次重要会议中又予以强调和扩充。例如,在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大约150名世界领导人商定了一系列有时限的指标,包括把全世界收入少于一天一美元的人数减半,以及把无法取得安全饮水的人数比率减半。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全面落实该议程,联合国大会在1992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有53个成员,主要负责监督并报告《议程》和其他地球首脑会议的协议的执行情况,支持和鼓励政府、商界、工业界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带来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帮助协调联合国内环境和发展的活动。它还提供分析、技术和信息方面的服务,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贯彻落实提供政策建议,同时也在政府、非政府和国际参与者之间打造合作伙伴关系。
6《京都议定书》熊焰低碳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经历3年的艰辛谈判,各缔约国于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东京签署《京都议定书》。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延续,进一步确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减排任务。减排参照1990年的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减排52%温室气体。三个灵活的减排机制得以确立:联合履约(JI)、排放权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中,CDM项目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最为密切,中国已经成为CDM项目产生的CERs最大的提供者。《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时实现减排,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另外,根据《马拉喀什协议》的有关规定,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和更新造林活动实现的年减排量不得超过其1990年排放量的1%。
7“巴厘岛路线图”
“巴厘岛路线图”是200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最重要的决议成果,它确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落实的细化领域。“巴厘路线图”共有13项内容和1个附录。大致分为3个方面的内容:①落实UNFCCC具体实施领域;②关于发达国家第二承诺减排期的谈判时间表;③确定评审目的、范围和内容,推动发达国家履行第一承诺减排期义务。“巴厘路线图”还进一步确认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双轨”谈判进程,决定日后于哥本哈根会议上最终完成谈判,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该路线图的意义主要有四:一是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应加强国际合作;二是将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美国重新纳入全球减排体系;三是重视广大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资金支持三个问题;四是为UNFCCC的落实设定时间表。
人类作出的重重努力,都将把我们生活的环境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反思,力图找出最适合各国国情的战略新思路。
二、慢城模式引发的思考
2010年,名不见经传的江苏南京高淳县桠溪镇,因为一条将被世界慢城组织授予“慢城”称号的消息,迅速火遍网络——对于30多年来已习惯埋头奔走于“急行军”、深陷高速发展带来种种“城市病”的国人来说,号称中国首个“国际慢城”的横空出现,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慢城运动”是“慢食运动”的延伸,于1999年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小镇奥维亚托是世界上第一个“慢城”。顾名思义,“慢城”必然是一个生活节奏缓慢的地方,然而如果以为把日常生活放慢就能称之为“慢城”,那就误解了“慢城”的真正内涵。
我们先来看看欧洲一些“慢城”的基本要求,包括:人口不能超过5万,城内不能停车,只有行人徒步区;城内不能卖速食,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等连锁店和超市都应禁止;城内也没有霓虹灯,且周四和周日店面都不营业……以上这些要求,在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眼里,几乎是不可理喻,甚至是迂腐可笑的。的确,没有汽车就意味着交通回归原始,就一般城市而言,发达的物流系统几乎瘫痪,更不用提其他方面了。然而,奥维亚托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慢城”的优越性。奥维亚托的慢城主义者别具匠心地对观光产业、农业、商店等经营方式进行了改造,使整个小镇回归欧洲中古世纪的生活速度,同时却保留了现代文明的特色,结果尽管车不入城,人流反增,小镇的观光客增多,店铺生意越来越好。
“慢城”运动的兴起,不是城市化的倒退,更不是城市管理者为了吸引游客而想出的营销策略,而是对于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发展道路的反思。18世纪中后期,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叶,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三次技术革命虽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市被越来越多的工业、高楼大厦所包围,本来宁静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噪音,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殆尽,城市的拥挤不堪使人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狭小,效率优先的分配制度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太多传统的文化被现代化的元素所代替,城市和城市之间正变得越来越缺乏个性,人和人之间正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缺乏亲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人们留给自己的休闲时间太少,根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慢城”的出现,使得现代人从紧张、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来,找回了原始悠闲生活的感觉,实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释放,无怪乎会成为一种新的风潮。
“慢城”,绝非放慢了生活节奏的享乐主义,而是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通过采取减少噪音与交通流量、增加绿地与徒步区、支援当地的农民及贩售当地农产品的商店、市场与餐厅、奖励环保科技、保护当地美学与美食传统、培养热情好客与敦亲睦邻的精神等措施,建立起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摒弃都市中为了追求效率和速度而采取的种种铺张浪费、高污染高能耗、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慢城主义提倡的是一种融入自然的享受,而绝非将个人快乐建立在大量物质基础之上的纯粹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