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供奉御药同仁堂(25)

国宝同仁堂 作者:边东子


花气清香凭风送,酒味醇厚待客尝。有了好的产品,还要广为人知,也就是要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乐平泉不仅非常善于做广告,而且注重把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企业形象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那时的广告虽然远没有今天这样名目繁多,不过各商家也都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常见的有:具有行业特色的楹联,酒店有“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药店有“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在闹市、戏园和繁华地带,挂招子、幌子、旗子,在夜间于路口或店前悬挂书有本店字号的灯笼,雇请吹鼓手吹吹打打,招惹行人注意等。

乐平泉却不同凡响,他更注重把广告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每逢会试,各地应试的举子汇集京城,既有骑马赶考的北地士子,也有乘船来京的南方举人。他们刚到京城,常会出现各种不适,于是乐平泉派人到各会馆给全国举子免费送去时令药品。

如此一来,同仁堂的药物和名声随着举子们返乡,很快传播到各地。那些金榜高中、谋得官职的,更是常常念及同仁堂的好处,用各种方式给予回报。

当时的北京城,每年照例要清挖一次城沟,同仁堂便在开沟的地方设立“沟灯”。每当夜幕降临,写有“同仁堂”三个大字的灯笼高悬,让人们提防掉进城沟。夜间出行的,大都是不得不为谋生而操劳的平民百姓,如车把式、挑夫、小贩,还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乞丐等。因此,同仁堂的这项善举,对他们犹为有利。

同仁堂冬天设粥厂,夏日送暑药,还兴办义学,施舍义棺。同仁堂出资兴办的“普励小学”,是当时北京城南有名的义学,从这里曾经走出过一些名人。同仁堂施舍义棺的条件本来是比较宽松的,但是后来随着饥饿、疾病、战争的肆虐,穷人死得越来越多,同仁堂也招架不住了,只好提高施舍义棺的条件。这些慈善事业,不仅救助了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也树立了同仁堂的声誉,赢得了更多的口碑。同仁堂重视穷苦妇女的健康,为此还专门制造了供施舍的妇科良药“益仙救苦仙丹”。为了使慈善事业能传承下去,同仁堂规定从“另钱”(一种工酬制度)二百份中拿出八份作为慈善费开支。

饥荒时施粥,瘟疫时施药,还有办义学、施义棺等,也并非只有同仁堂这样做,一些热心慈善事业的商铺当年也这么做,但乐平泉却真的是贯彻了祖上“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者,唯医药为最”的宗旨,他不是为沽名钓誉,而是的确想解决贫苦百姓求医问药的困难。

光绪元年(1875)初冬的一个下午,同仁堂里顾客不多,新来的一位伙计趁这工夫,正在擦拭柜台。他在别的药店卖了几年药,知道各家的规矩虽有不同,但要保持柜台的整洁都是一样的。正在这时候,一位老菜农穿着满是补丁的破棉袄,颤颤巍巍地来到同仁堂。新来的伙计心里明白,穷人自己有病,往往是“小病硬扛,大病等死”。可是亲人有病,不能见死不救,只好凑几个钱,买些价格低廉,却无实效的药来应付病人,也安慰自己。

“您老买什么药?”新来的伙计也是穷人出身,再说,同仁堂有规矩,只要是顾客,不论贫富,都得笑脸相迎。因此,他对这位老农热情招呼着。

“听说同仁堂的虎骨酒好,是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