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平泉那个时代,没有子孙后代,就会老无所养。富人可以多置妾媵,以求子嗣;穷人就只能沦为晚景凄凉的孤老。因此,乐平泉将此文收入《同仁堂药目》中,也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观念。
新来的伙计这才明白了乐平泉的良苦用心,也才明白了为什么同仁堂能长期舍药,还能赚钱。
自然,在那个社会中,同仁堂不可能只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穷苦百姓求医问药的困难,但是同仁堂以“济世养生”为指导思想,想方设法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同治六年(1867),同仁堂的员工都在关注一件新鲜事,就是同仁堂自酬资金在大栅栏路北设立了“同仁堂普善水会”。那时的北京没有专业消防队伍,只有一些民间的兼职消防组织,名为“水会”。乐平泉不仅置办了水会的大旗和衣装,还花重金购买了先进的水车和消防用具。这种水车实际上是人工操作的压水机,使用时,四人一组,两人一边,手压出水。有人看着水车议论说:“唷,还是德国造的!”
“可不是吗,听说这家伙劲头儿特别大,能喷到十丈以上。”
“我就奇了怪了,乐家老铺虽说名气大,可房不高,要劲头那么大的水车干嘛?”
“别说乐家老铺了,就是整个儿大栅栏,连上珠市口、天桥,也没有十丈高的楼啊。这不是白花银子吗?”
那乐平泉为什么还要买劲头儿这么足的水车呢?谁都说不明白。有人去问乐平泉,他只是说:“早晚用得着。”乐平泉到底怎么想的,谁也猜不透。
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十五日,乐平泉已经辞世八年了,那时大伙都在准备过年。“同仁堂普善水会”的会员们议论说:“过年了,放花炮的多,要当心回禄之灾。咱们得作好准备。”
“没错儿,咱们得把德国水车收拾一下,别到用的时候跟不上趟儿。”
可是说到德国水车,有人就叹息说:“老爷子凡事没有办得不妥的,只是买这德国造水车,真是把银子丢到水里了。这些年,它只救了一些小灾小难,用咱大清国自造的水车都是张飞逮蚂蚱——有本事也用不上,更别说德国水车了。唉,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不想,就在这天深夜,“同仁堂普善水会”的大铜锣急促地响彻了夜空,一阵紧似一阵,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人们都纷纷跑到街上,急切地互相询问:“哪儿走水了?哪儿走水了?”
有人爬到房上向北一望,惊叫道:“不好了,是宫里走水了!”
“可不是,北边的天都烧红了!”
“快,快,快去救驾啊!”
“普善水会”的成员,这时已经着好装,举着水会的大旗,一边鸣锣开道,一边推着水车,拿着各种救火工具,向紫禁城奔去。
这时,大清门已经大开,守门的喊着:“太和门走水!太和门走水!圣上有旨,各水会速进宫救援!”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宫门里面积约为一千三百平方米,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称奉天门。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太和门。 太和门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高为二十九点五米,折合市尺约为十丈。门前有面积约两万六千平方米的广场。太和门东为昭德门,西为贞度门。这天就是因为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
那时北京没有专业消防队,得知太和门遇火灾,皇宫的守卫、民间的水会、紫禁城附近的王府,都带着自己的水车和扑火工具赶来救火。不过,他们最好的水车喷出的水也不过三五丈高,根本达不到太和门的高度。眼看火光熊熊,越燃越烈,连轻易不动弹的慈禧太后也出来观看。可是几十条水柱拼足了力气,也只能勉强够到太和门的腰身。气得慈禧大骂周围的随从:“吃着皇粮,当着皇差,都是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