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人才辈出继往开来(7)

国宝同仁堂 作者:边东子


在今天,人们可以心平气和地谈论这件事,而在当时,有人是为殷顺海担心的;“和上面派来的专家顶着干,会不会挨批评,摘乌纱帽?”这种担心还发生在董事会作出“不让一位职工下岗”的决定时,有好心人就担心:“这不是和上头对着干吗?可别丢了官。”

殷顺海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他认为这是个政绩观的问题。在谈到自己的“政绩观”时,他曾经这样说:“只要是为老百姓着想,从党的利益出发,还怕什么?”

他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当董事长了,让我去看大门、扫雪,人家也会帮我,和我一起扫雪。因为我为大家做了事,同仁堂没有砸在我的手里。”

最朴实的语言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最朴实的语言往往最深刻。古代许多名人贤士都曾表达过退隐后的意愿,有的愿归隐山林,有的要睛耕雨读,有的欲效子陵垂钓,有的想去深山访仙。今人的打算当然更时尚,有的想游览名山大川,有的想去浇花种草,有的喜欢养猫逗狗,有的沉醉于弄孙之喜。这些当然也不错,然而像殷顺海想的这样,即使有一天退下来了,仍要为百姓扫雪、看门,做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更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志趣和价值取向。

有识有胆有德,这就是殷顺海和同仁堂集团领导团队的成员。

作为一本薄书,想全面、准确地记叙同仁堂三百四十年的历史是很困难的,何况由于年代久远,同仁堂又屡遭劫难,许多史料都没有保存下来,因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但是,同仁堂史又是必须要写的。因为同仁堂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老字号的历史,它浓缩着中国从清朝初年直到改革开放期间的经济史、商业史、中医药史、社会发展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的发展史。以作者的功力和学识是很难承担起这个重任的。幸好,同仁堂有一批对这个三百四十年的老字号充满了感情的老领导、老专家、老职工,如田大方、金霭英、杨春波、贾怀增、李荣福、李建勋、金永年等;同仁堂还有一批充满活力,富于开拓精神,精通业务的中青年干部和职工,如姜晓东、吴倩、胡美玉等,他们都给了作者热情、积极、全面的帮助和指点。在写作过程中,乐氏的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和意见,他们是乐崇熙、乐侠、乐守玉等,他们虽然早已经不是同仁堂的“东家”,但他们都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过宝贵贡献。他们现在仍然受到同仁堂的尊重和关照。尽管现在他们年事已高,但那种达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接触到他们的人深受感动。在这里还要感谢团结出版社原社长张宏儒和张晶,以及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集团的徐寒梅,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作者是难以完成这项重任的。作者特别要感谢同仁堂的张海燕,她为本书查阅资料、陪同采访、提供咨询、校对文稿、发掘史料、组织图片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工作,许多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本职范围。对她,用“感谢”已经不够,而应当用“感动”。

本书的写作还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李文儒副院长、关雪玲女士等都热情而慷慨地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资料。

最后还要说,是同仁堂历史和文化的巨大吸引力,是同仁堂的领导和职工的事迹,给作者提供了强大的写作动力,同时也使作者深受感动,深受教育。在此,以最诚挚的心,向同仁堂的全体职工,向乐氏的后人,向同仁堂集团的领导深深地道声谢谢!尽管前面的路还长,但同仁堂一定会走得更好,衷心祝福同仁堂做长,做强,做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