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6)

石油枯竭的后天 作者:刘锋


在如此多重身份的背后,石油所承载的必然是以其为靶心的各种纷繁复杂利益的代言人角色。这张精心编织的利益之网背后牵出的石油大亨、石油用户、国际炒家、金融资本、欧佩克组织等一长串的名字,它们初期本是分属于不同利益的主体。随着全球化的彼此融合,经济上的相互渗透,其潜移默化的结果已然使这种利益分野也模糊起来,催生出许多非汝非吾又亦此亦彼的利益纠合体,友朋与敌手的界定徒然也模糊起来,愈发显露出石油政治大网的盘根错节、藤缠蔓绕。

如果说起初石油价格的形成过程仅仅是作为能源产品的单声部独唱的话,那么,伴随着各方的长袖善舞、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台,这种局面到后来就逐渐被多声部的大合唱所取代。长期的磨合让这种大合唱摆脱了初始的杂乱与不默契,变得雄浑而流畅。但问题是,石油的敛态并没有受大合唱美妙的影响而松弛下来,反倒是越发收紧,石油就像人类社会发展的传动链条一样,在各种利益的纠葛拉扯下,这个链条越扯越紧,有可能在某一个时候顷刻间绷断。

对于石油价格的形成过程而言,上述三手并力的石油定价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石油战略物资属性的进一步凸现,石油作为政治产品的性质和地位不断得到强化。世界范围内的石油争夺彻底撕开了温情的经济面纱,石油定价过程的丛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市场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的三分模式,即油价形成中市场、金融和政治因素各占1/3的简单均分模式,其对解释石油价格在多向度、高频次层面的变化越发显得力不从心。经济因素看起来似乎不再是油价的主导因素。种种迹象表明,政治因素已经在主导着石油价格的潮起潮落,经济活动已经降格为一种从属的影响因素。正是基于此,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尤金才语出惊人地声称:“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尤金的结论夸张与否自不必言,但他对政治因素的倚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与尤金相比,亨利·基辛格博士的观点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973年,这位美国前国务卿更发出振聋发聩的论调:“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这句话注定成为了各国展开石油争夺的政治箴言,此后几十年,有关石油的一幕又一幕制裁与反制裁、控制与反控制、联盟与反联盟的国际大战轮番上演。美国执世界之牛耳,忠实而又灵活地践行着这一箴言。

上世纪80年代美苏冷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关键时刻,为了进一步打击前苏联,美国启用了石油这把利器。压低油价将会对作为石油出口大国的“北极熊”产生重大打击,这是美国当年潜心研究后得出的结论。美国人算了一笔帐:如果国际油价每上涨1美元/桶,莫斯科每年就多收入10亿美元;如果石油价格下跌10美元/桶,前苏联必将遭受100亿美元的惨重损失。当时这一结论是极其明确的,不明确的只不过是计划实施的方式与时机,美国只需要进行相应的筹划罢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尽管当时总体上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美国却私下鼓动沙特继续加强石油生产和出口供应。为保证计划顺利实施,美国在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进行大量投资的同时,并许以其世界上最先进的石油生产、加工、提炼的技术与设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