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本农门(1)

和谐万岁 作者:李永田


我是农民的儿子。不管我现在在哪里,将来做什么,我都会永远地爱恋着那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农业兴旺、农村发达、农民幸福,是我永久的心头牵挂。

2004年春节,在京工作的老乡们组织了一场聚会,大家商议共同为家乡经济发展出谋献策,随后,家乡的父母官闻讯也前来答谢。作为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被推为筹委会主任的我,却临时公出,未能出席。登车前匆匆写了一首《思乡曲》的小诗,让人代为在会议上宣读:

忆昔当年离乡时,

父老挥臂情依依,

千里电波频频传,

问我几时归故里?

归故里,归故里,

亲人盼,朝暮思,

浓浓乡音慰我心,

粗粗乡食壮我体。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思乡如何不丈夫?

待到家乡披锦绣,

定是游子大醉日。

据说这首小诗在欢乐的聚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不奇怪,因为它是我真心、真情的流露。

我是十分热爱家乡的,爱说家乡话、爱吃家乡饭、爱听家乡戏、爱见家乡人,家乡的所有消息我都感兴趣,报刊上有关家乡的报道我都会看上几遍。

我常常自问:尽管家乡有我的祖坟、有我的老屋、有我的发小、有我童年的梦,但是她还是那么贫穷,还是那么落后,究竟值得我爱的是什么?我想不出来什么理由,只能以“我是喝那里的水长大的”作为搪塞。就像我的籍贯永远不会改变一样,我的爱也永远不变。“爱”,是不需要理由的。

我也常常自问:我真情地爱着家乡,家乡也同样爱我吗?现在我有点地位、有点名望,每当“衣锦还乡”之时,遇到的是笑脸、是祝贺、是羡慕、是宴请;假若我贫困潦倒、漂泊四方,家乡等待我的是鄙视、是白眼、是非议、是不齿,我想,我会依然真情地爱她。“爱”,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双向的。

离乡多年,那淡淡的乡思和乡愁时不时地涌上我的心头。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绿柳掩映黄茅岗,古风相飘燕子楼”、“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恰似虞姬别霸王”。这都是我家乡的赞歌。

我曾苦心孤诣地研究,提出家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创新”。为当地的领导同志建言:“我亲爱的故乡,雄踞历史,已不待说,我们魂牵梦萦的却是她能否拥抱现在,引领未来。我们珍视她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我们更希望她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该文在家乡日报的头版刊登,引起一些反响。

我也曾振臂一呼:“谁送彭祖进北京?”让家乡的餐饮美食走进京城,并义务为之做广告:

美食从来跨时空,

喜迎彭祖进北京;

一樽地锅半壶酒,

胜似端坐未央宫。

我也曾与北京的乡亲组成“还乡团”,为家乡的企业出谋划策、介绍项目、招商引资。

但最让我爱恋的还是那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农业兴旺、农村发达、农民幸福,是我永久的心头牵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有这样一段话:“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读了又读,画了又画,特别是在“农业”、“农村”、“农民”、“大局”、“重中之重”这些话语的下面加了好多的着重号。

我想,“我本农门”,是因为我的出身与“农”结下的血肉联系,而我们的国家呢?我们的国家不也是以农为本的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