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抗敌报》到《晋察冀画报》(1)

飞向自由的一粒沙 作者:沙飞


沙飞是抗战时期第一个到华北晋察冀军区参军的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事业和生命与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37年12月初,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成立了《抗敌报》,刚刚在河北省阜平正式参加八路军的沙飞被聂荣臻司令员电召回政治部。虽然,他还不是中共党员,但爱才的聂司令员却破格提升他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社副主任(即副社长),主持工作,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主任。

1937年12月11日,报纸正式创刊。作为晋察冀军区党报,它忠实地反映了晋察冀边区军民英勇抗战、艰苦创建根据地的精神。从没编过报纸的沙飞,为办好这份报纸竭尽了全力。从创刊伊始,他事事亲力亲为,呕心沥血,最后终于病倒了,不得不休养了两个月。1938年5月,沙飞调离《抗敌报》社,成为军区司令部随军新闻摄影记者。

此时的沙飞,开始为八路军培养新闻摄影记者。他的学生从战士到指战员,无论是谁,他都耐心指教。在当时,罗光达不仅是他的战友更是他的学生,他们在一起拍摄了许多反映八路军英勇抗敌的照片。

沙飞告诉他的学生,我们的摄影和照相馆是不同的,与艺术照相也不同。用照相机表示爱憎,表示支持和反对,摄影的贡献是很大的。他反对用摄影去娱乐。他说,不能用胶卷拍自己,把有限的胶卷记录人民斗争。给首长拍,必须有限制。

1939年春节,沙飞和罗光达在晋察冀军区驻地冀西平山县蛟潭庄举办敌后第一个街头新闻照片展览。展出的内容,有八路军光复城镇,缴获日军的枪炮、马匹、军用品以及群众参军、部队生活、根据地群众生产等。照片基本上是沙飞拍的,用的是120相机,当地群众没有见过这样的新闻照片,因此,参观的人像赶庙会一样的热闹,部队整队前往参观,附近村里的群众,包括六七十岁的老头子、老太太和七八岁的娃娃都争先恐后地去看。当地妇教会的青年妇女帮助照顾和讲解,人们对八路军的战绩和缴获极感兴趣,“山沟里来了照相的”成了头号新闻。聂荣臻司令员亲自前往观看展览,称赞“这样做很好,这样的形象宣传作用大”,并建议把照片设法放大。两个月后,搞出了放大机,再次举办新闻照片巡回展览,并把放大的照片寄到延安及大后方和国外。

照片巡回展览的成功,对根据地摄影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一,要充分反映军区军民的抗战活动,一两个人搞摄影是不够的,沙飞于是向军区提出建立摄影科的建议,被军区采纳;第二,各军分区首长看到照片宣传的效果很好,要求军区派摄影人员去,于是军区有了办摄影训练队的需要;第三,照片展览的效果是直接而强烈的,但是毕竟看到的人有限,沙飞在参加革命前就设想过的创办新型画报的意愿,现在逐渐明确起来。只要解决了制版和印刷问题,画报就能办成。

很快,在沙飞等同志的不懈努力下,铜版照片试制成功。在1939年4月14日,《抗敌三日刊》第四版刊登出试制成功的铜版照片《边区人民反对反共内战》(周郁文摄),这是晋察冀报纸上发表的第一幅新闻照片。4月17日,《晋察冀日报》也开始刊用新闻摄影科提供的铜版照片,一次就发表了新闻照片3幅。从此,两个报刊连续不断地用铜版照片作插图,一年内发表照片近百幅。6月,军区政治部还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出版了两期日文《解放》半月刊画报,第2期上印有八路军总部给愿意投诚的日军的“特别通行证”,并发表题为《救护日本小姑娘》的照片5幅,宣传八路军的俘虏政策及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使宣传工作获得很大效果,人称“陕甘宁的广播,晋察冀的铜版”是八路军的两大创造,从而为出版画报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941年5月,画报筹备组正式成立,并着手准备器材设备。

与此同时,沙飞一面选调干部,筹建编辑部;一面外出采访,为画报准备摄影稿件。7月又开办摄影训练队,培训摄影干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