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日 星期日 北京
今天,《洛杉矶时报》的资深体育记者阿布拉罕森的长篇文章说道:“各种情况表明,北京将登上世界舞台,以胜利向世界证明应该由中国举办奥运会。许多委员在被问及北京申办时说:‘怎能不把奥运会给中国?’”文章中列举了许多理由(普遍性、人口最多但未办过、经济发展快等),还讲到被揭露出8年前投票前夕澳奥委会主席给肯尼亚、乌干达委员各资助万美元一事,说“国际奥委会有一部为了赎罪而偿还的历史”。文章谈到所谓人权积极分子每日数十、数百封地通过电子邮件发信给委员,“一些委员说,这个电邮战略的效果适得其反。有一个委员说:‘这些反华活动非常愚蠢,反倒把人惹恼了。’许多奥林匹克圈内人士同兰托斯在美国国会的议案唱反调。他们说,国际奥委会有责任以选择北京来回答美国的政客,这些政客有什么权利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充当道德卫士?”
2001年7月2日 星期一 北京
11时,研究去莫斯科之前的委员工作。议定通过使馆及我三名委员同非洲及东欧委员再次进行联络。
下午3时,研究委员情况。外联部报告,有75名委员明确支持北京,可能支持10人,态度不明12人,不支持北京9人。经大家逐个筛选,确定支持北京者61人,可能支持者26人,态度不明或估计不会支持的人共16人。第一轮不投票的14人中(另2人被囚禁不会与会),猪谷和冈野可能在第二或第三轮支持北京,第四轮如巴黎出围,法国委员基利可能支持北京。
确定在莫斯科的任务是力争提高61人中的兑现率至80%以上,26人中的兑现率至1/3以上。争取在第三轮前胜出。
晚,黄思绵电话告,他刚自欧洲返新加坡,在欧洲时见了塔尔伯格和罗格。塔尔伯格表示将投票支持北京。罗格认为北京形势很好,领先很多。罗格提醒加拿大委员汉德森到欧洲活动,到了所有欧洲国家,开始有些成效,但多伦多市长谬论后,不仅非洲反对,不少委员也不同意多伦多。
刘敬民来电话告,新华社有人告他,瑞典体育大臣梅辛反对在北京办奥运会。瑞典委员隆圭斯特也反对北京。我感到奇怪,吕圣荣刚去瑞典同隆圭斯特谈过,隆圭斯特支持北京。为何变化,是否汉德森去活动的结果?我要刘敬民即告吕圣荣。
吕圣荣来电话告,经核实,外电实际是说,隆圭斯特在瑞典体育大臣讲话后就批评了她的观点,说:“要试图影响投票决定不是梅辛的分内事。政治领导人通常不干预、也不应该干预瑞典奥委会的事务。”
完全是虚惊一场。
2001年7月3日 星期二 北京
9时,奥申领导小组扩大会,结论是“有很大希望,仍应有两种准备”。
龙新民报告了对7月13日表决两种结果的两种准备。那一天晚上,将在世纪坛、人民大会堂、中山公园等共安排5万人。如成功,则放焰火,在天安门广场联欢,否则在各地集会后散去。
我在会上说,现在是胜利在望,要力争胜利在握。为此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建议在莫斯科时应要有灵活的应变机制。
10时,在领导小组参加下,再次作陈述演练,反应较好。
新华社李贺普及体育部副主任许基仁等4人来家,采访我对申办的使命感等。对于申办成功后的想法,我说我想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他们问我有何企求,我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在谈到反华势力对北京申办的攻击时,我说,到了申办成功那一天,我会感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001年7月4日 星期三 北京
离京去莫斯科前最后一次演练,整体效果还可以。吕圣荣指出,我的发言如放在最后,使大家的情绪高昂不起来。王伟也说,格林斯潘认为我的讲话太长,影响了第三个影片的效果,有反高潮之嫌。我建议把我的发言调至杨澜之后、第三个影片之前,使陈述在高潮中结束。大家同意。
金云龙来电话告,昨日他同美国国务院通话,美方再次确认他们对北京申办持中立态度。
金云龙下午再次来电话告,今天他接受了两家媒体的采访,一家是新加坡电视台,另一家是美国《体育画报》。他都表示,北京的申办很强,领先其他候选城市很多。他重申他认为北京胜出有利于他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