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节领导“两弹”攻关(1)

聂荣臻的非常之路 作者:周均伦


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五院领导到北戴河向聂荣臻汇报。

他们表示:苏联专家从不帮助我们搞研究设计,这方面的工作都是五院科研人员自己进行的。

现在他们撤走,对我们影响不大。

设备、资料方面的某些困难,五院经过努力,可以克服。

现在最困难的是原材料问题。

话虽这么说,但神态上还是带有明显的焦急心情。

聂荣臻说,大家不要急,原材料方面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希望五院坚决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奋发图强,埋头苦干,下决心依靠自己的专家,把导弹和试验设备研制出来。

完成了近程地对地导弹的仿制以后,要集中力量迅速研制中近程、中远程导弹,为国家民族争气。

1960年7月6日至8月23日,苏联撤走了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全部233名专家。

以后,二机部进一步采取措施,调集人力物力,加速西北核工业基地的建设,力求尽快建成铀-235生产线,获得合格的产品。

调集科技力量,积极探索原子弹的设计、引爆和爆轰试验等的研究设计工作。

面对困难,聂荣臻要各科研单位更广泛地收集外国各种书报杂志等资料,参观各种技术展览,购买技术专利和先进设备。

以体现“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

同时又说,在苏联毁约、帝国主义国家封锁的条件下,总体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强调自力更生,把突破“两弹”的希望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三年困难时期,“两弹”研制又遇到的另一个重大困难是粮食严重不足的局面。

这竟迫使正在导弹基地、核试验基地施工的工程兵、铁道兵部队疏散或撤走了,许多科技人员也被疏散了。

聂荣臻忧心忡忡。

有一次他对导弹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员李福泽说:“你们把部队和机关的许多人员疏散了,这我没意见,但听说,有的单位把直接从事火箭技术方面工作的知识分子也疏散了,有这样的事吗?”李福泽回答:“有。”

聂荣臻说:“你知道莫塞莱这个名字吗?”然后叹息着说:他是位年仅28岁的大科学家,在原子物理学上有重大发现。

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强征入伍,死在了战场上,不仅英国的科学界,而且世界上的科学界都对这颗科学巨星的过早陨落,深感惋惜和悲痛。

此后,英国政府规定,不准征召科学家到第一线作战部队服役。

而今,难道我们还不如当时的英国政府吗?这样下去,我们的导弹何时才能上天!”这席话,使李福泽深受感动。

他回到基地,把已经疏散走了的知识分子请了回来。

后来,聂荣臻把两个基地严重缺粮的情况报告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指示部队紧急筹措了一批粮食调往大漠深处的两个基地,才解了燃眉之急。

在北京,从事导弹、核武器研究的科技人员,面临着同样的困难,他们在副食品严重缺乏的忍饥挨饿情况下工作。

聂荣臻深为不安,在报经周恩来批准后,以他个人的名义向各大军区、海军“募捐”,请他们支援些猪肉、黄豆、鱼、海带之类的东西,给五院和二机部的科技人员,“募捐”来的东西,比预料的要多得多。

海军和北京、广州、济南、沈阳等军区,价拨给国防科研战线一批猪肉、鱼、海带、黄豆、水果等副食品。

在当时,这些都是无比珍贵的东西。

陈毅元帅听说此事后,对聂荣臻说:“我举双手拥护,向各单位‘募捐’,也加上我的名字。”

“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宝贝,要爱护,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也得靠这些人。

我们不吃,也要保障他们起码的生活。”

在当时,为了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都宣布自己不吃肉,他们的孩子,都只吃寄宿学校的普通伙食,回到家里也就是多吃几块红薯或掺了玉米面的馒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