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节领导“两弹”攻关(3)

聂荣臻的非常之路 作者:周均伦


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

中共中央批准了聂荣臻8月20日的报告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两弹”攻关战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展开。

作为指挥这场战斗的组织领导人,聂荣臻主要进行了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出各科研部门都要“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以地对地导弹为重点,争取3年左右突破中程;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突破远程。

原子弹方面争取4年左右建成第一套核燃料生产基地,设计试制出初级的原子弹;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试制出能用于导弹的小型核弹头。

国防科研的其他任务,都要为“两弹”让路。

聂荣臻多次强调突破地对地导弹系统是个战略问题,搞成“三班”去安排科研力量。

他对钱学森等解释说,“三班”的含义是,地对地导弹在仿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中近程、中程和中远程导弹,这3个型号形成系列,集中力量搞,然后有多余的力量再研制地对空、空对空导弹。

导弹攻关,捷报频传。

1964年9月,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射成功,进入批量生产。

1965年聂荣臻又进一步提出,研制地对地导弹首先抓中程的,准备中远程的,探索远程的。

在核武器方面,缩短战线的做法集中到一点,就是保证1964年炸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1961年的北戴河会议以后,聂荣臻多次对二机部的领导说,核武器研究力量要集中,西北核工业基地着重搞基本建设,要确保质量。

我们遵照中央的指示,要求全国科研部门,努力配合你们的研制工作,全国要“拧成一股劲,共同完成任务。”

1962年10月,聂荣臻在听取二机部领导汇报时指出,原子弹研制进展较快,今后仍应把好每道关,有专人抓,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1964年爆炸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来安排。

1963年9月3日,他在听取刘杰、钱三强、朱光亚汇报时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最后着重是要搞战略导弹用的核弹头。

因为中国空军力量薄弱,空投原子弹难起作用。

二机部的工作要求是,1964年准备好地面核试验;1965年准备好空爆核试验;1966年准备好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争取试验氢弹。

1964年10月,中国终于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5月,聂荣臻对五院和二机部提出了研制导弹核武器的问题。

他要求研制导弹、原子弹的技术总负责人钱学森和钱三强都要参加这项工作。

以便密切配合,完成这项任务。

第二,组织全国大协作。

从主管全国科学研究工作起,聂荣臻深知,中国各方面基础薄弱,要搞好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贯彻全国一盘棋,进行大协作的方针。

进入“两弹”攻关阶段,他更加重视全国大协作的组织工作,把国防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地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织成5个方面军,协同攻关。

遵照聂荣臻指示,中国科学院为紧密配合“两弹”攻关,与国防科委商定,组成两个协作组。

导弹攻关协作组由钱学森、王诤、张劲夫、裴丽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刘西尧组成;原子弹攻关协作组由刘杰、钱三强、张劲夫、裴丽生、刘西尧组成。

为此,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由谷羽任局长的新技术局,动员三十多个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力量,共承担三百多个科研项目的协作任务,大大加强了“两弹”攻关的力量。

中央决定“两弹”攻关以后,其他科研部门、工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主动要求承担任务。

这样,全国逐步形成了“两弹”攻关的大协作网。

1962年10月,在聂荣臻出席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刘少奇得知“两弹”的研制,技术上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综合性,靠一个或几个部门都难以完成任务,需要组织全国大协作时,提出中央要成立个委员会,加强领导,加强配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