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场悲剧性的冲突中,没有人是胜利者。邓子恢固然落败,从此成了众矢之的,其“小脚女人”的名声也遍于全国,在经历了无数折辱之后默默死去。所有在当初抱有和邓同样倾向的高级官员,诸如副总理兼计委主任李富春、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先念、建委主任薄一波、农业部长廖鲁言,均纷纷检讨自己的保守。这件事情还牵涉到党的副主席刘少奇。因为邓的“收缩方针”曾经取得他的批准。仅仅这一点也就足够使他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承认“没有认真地研究这时出现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化运动”。毛泽东达到了目的,但是他却开创了用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来打击不同意见者的先例。二十七年以后,薄一波还能想起这次批判,说这是导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的“转折点”。若将后来发生的事情全部考虑在内,也可以认为,毛泽东正是从这时候起,开始了他失误的历程。
当然毛泽东并不会这样认为。在这一年剩下的几个月里,他处处显示着胜利者的信心。到了年末,已经有六千万农户进入了合作社。在毛泽东看来,这就等于是社会主义大海的怒涛正在咆哮而来。他情不自禁地写道:
1955年,在中国,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决胜的一年。这一决战,是首先经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召集的五月、七月和十月会议表现出来的。1955年上半年那样的鸟烟瘴气,阴霾满天。1955年下半年却完全变了样,成了另外一种气候,几千万户的农民行动起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实行合作化……这是大海的怒涛,一切妖魔鬼怪都被冲走了。社会上各种人物的嘴脸,被区别得清清楚楚。党内也是这样。这一年过去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有了很大把握了。当然还有许多战斗在后头,还要努力作战。(《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一版,第729页。)
现在,政治的局面已经彻底地转为有利的情势,反对派不再置喙,舆论迅速地倒向这一边,合作化高潮也就真的再度兴起。乡下每三家农户中便有两家成为合作社成员,1956年年初,总数多至七千万户。“社会主义大为上升,资本主义大为下降”,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再有一年的努力,过渡时期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就可以从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一版,第779页。)。
不过,并非所有的人都毫无保留地看待眼前的状况,比如刘少奇就含蓄机巧地说出了那一年里他的忧虑:“在中国,六亿人中五亿多正处在一种情绪不安的状态中,他们不知道应做什么,感到掌握不住自己的命运。”(《光明日报》1967年7月21日。)
1956年1月的一天清晨,毛泽东一觉醒来,就有了一种“换了人间”的兴奋。他的秘书田家英把一篇拟好的新闻稿递给他过目,内容是宣布《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即将出版,他连看也没有看就丢了回来。“没有用了,已经过时了”,他说。那本书的确已经出版,正在迅速地运往各地。全书分列三卷,总计九十四万三千字,一千三百六十页,一百七十六篇文章,均经过毛泽东的编改,一百零四条按语亦出自毛的手笔。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本出版物对农民的实际影响超过了这一本书。但是在当时,似乎只有毛泽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在那一天说,他的高兴之情甚至超过了1949年全国解放的时候。田家英跟随这位领袖多年,朝夕相处,还从来没有见过他用如此轻松愉快的口吻对待一件严肃的事情。毫无疑问,在合作化第一回合的战斗中,能够轻而易举地获胜令毛泽东大为兴奋,他本以为改造五亿个体农民是最艰难的事业,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做很多细致的工作。现在,不过开了三个会议和出版了一本书,问题就解决了。
“合作化完了,下一步再搞什么?”他问他的秘书。(《人民日报》1990年3月8日。)田家英不明所以,自然无法作答,但是他却意识到,就是从这时起,毛泽东的内心世界里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作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开创者,他原本的意图是要率领我们的国家,经过民主主义而后方能进入社会主义,也即在一个时期之内让资本主义有必要的发展。他甚至嘲笑那些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社会主义者,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他的这个基本的信念在1945年日本人战败之后形成,到了1949年取得全国政权的时候,仍然信守不渝。当日若干新政协的筹备委员主张实行社会主义,毛泽东则坚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条件尚不成熟。此事发生在这一年的6月16日,未有正史记载。不过,当日一位筹备委员在四十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情,还能感怀毛泽东那时的头脑清醒。他说那一天他本来是坚决主张建设社会主义的人之一,是毛主席和周恩来说服了他和其他人,《共同纲领》之总纲部分,即秉承毛主席的这一意旨,没有写入“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字。国家新生之时,原有法律尽废,所以这一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毛泽东还以超越党派之上的领袖身份,劝说那些急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共产党外知名人士,说大约要二三十年方可过渡到社会主义。即使到了1952年,经济的恢复令举国精神焕发,乐观情绪笼罩四面八方,毛泽东仍坚持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应取“逐步”的方针,其具体的时间则要“十五年或者更长一点”。但是1955年的胜利,已经预示毛泽东要改弦更张。这种变化当然有着理想的驱使,但是,追究起来,还有着其他一些重大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