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西面的壁山,是通往川南必经的交通要道。
北洋军曹锟部到处奸淫掳掠,尤其是丁家坳一带受苦颇深,连小学校也被占用。
校长张明安是一个正派的读书人,目睹曹锟部队的种种暴行,义愤填膺,曾密谋用炸弹除掉侵占小学校的曹锟部队。
由于经验不足,被北洋军察觉,张明安潜回老家避难。
这位老革命党人决心开展讨袁的军事斗争,号召农民起来反抗北洋军,保护家乡免遭蹂躏,成立壁山县义勇军司令部。
张明安久闻刘伯承英勇善战,邀请他去壁山帮助整理、指挥新成立的起义队伍。
刘伯承慨然同意,但是支队长王维纲随熊克武绕道昆明尚未归来,第四支队的事务还得办理,因此离队时间不能过久。
到达壁山后,刘伯承立即和农民首领吴国安、朱建勋等见面,首先对这支自发的农民武装给予了高度赞扬,接着又对讨袁的形势和群众性反袁战法,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农民领袖们在思想上大为开窍,讨袁信心倍增。
据义勇军侦察,在川南与蔡锷护国军为敌的川军周骏师,急需补充5000套军装等物资。
在一名团长率两个连的押送下,预计第二天早晨到达丁家坳附近。
刘伯承特别高兴,他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而以弱胜强,伏击则是最佳的战术。
他亲自去观察地形并选定了伏击地点。
第二天上午,敌人运输队果然来了。
敌团长骑在马上,趾高气扬,督促着队伍前进。
突然两边枪声大作,一片杀声,敌人踏进了刘伯承在龙坳预设的伏击圈。
敌兵乱作一团,像无头苍蝇似的四处乱窜。
刘伯承冲在前面,他大声地对敌人喊话:“弟兄们,莫要替袁世凯卖命啦!前面义勇军多得很,只要缴械投降,我们保障你们的性命。”
在义勇军军事与政治双重攻势之下,敌军纷纷缴械投降。
于是两个连的武器、五千多套军装以及所有的物资,外加战马一匹,都成了义勇军的战利品。
刘伯承从这次成功的伏击战例中探索出一种以弱制强的战术,而在他漫长军事生涯里,伏击战法得以不断创新发展,并且被总结成指导性强的军事教材。
龙坳一战,震动壁山县,南部十多个场、镇农民群起响应讨袁。
刘伯承乘此良机,抓紧协助张明安组训义勇军,使之走向正规化。
先后任命原来四个首领为营长,投降过来的连长谢克伯升了营长,同时任命了两位参谋和一位秘书。
这样一来,义勇军在组织上初具规模。
义勇军全部都穿上新军装,士气昂扬。
刘伯承意识到与民为敌是北洋军的致命伤。
讨袁军兵力装备虽不如北洋军,可是只要人民群众同讨袁军亲密合作,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他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同时,严格治军,告诫义勇军对人民要公平交易,不准乱拿群众财物,违者严惩不贷。
这种治军的新思想是他“卫共和”的具体化,当然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
张明安领导的这支义勇军,在刘伯承协助下建立起良好的制度、严明的作风和坚强的纪律,在配合护国军讨袁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们在游击活动中,不断地袭击、骚扰北洋军,得到发展。
由于涪陵、丰都一带军情紧急,刘伯承赶回涪陵大顺场,指挥护国军第四支队开展游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