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吕相友的拍摄生涯中又多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应贺子珍女婿孔令华的邀请,他成为贺子珍瞻仰毛主席纪念堂的唯一摄影师。
白云苍狗,世事变迁。毛主席纪念堂前,苍松翠柏难忘,汉玉石雕难忘,吕相友的相机也难忘,曾有一位年迈的女战士、毛泽东年轻时的战友悄悄来到这里……
这天,吕相友要拍摄的是一位特殊的女性—— 贺子珍。
贺子珍1909年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28年与毛泽东结婚。在毛泽东最艰苦的10年革命生涯中,她陪伴左右,并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长征岁月。20世纪30年代在延安,两人因误会发生争执,贺子珍于1937年冬天去苏联疗伤,自此从毛泽东的生活中消失。苏联之行,并未取出贺子珍身体里因战争而留下的弹片,更添心伤累累。1947年,她回到中国,从1949年开始在上海、南昌等地养病。直到“四人帮”倒台之后,贺子珍才得到“解放”,于1979年被增补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贺子珍来说,这次的北京之行,她足足等待了3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她想来北京,未能如愿;1966年,她想来北京,依然未能如愿;这一次,她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贺子珍的北京之行是非常不容易的。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建成,9月9日对外开放。1978年,中央开始安排各地老红军、老干部专程到北京瞻仰毛主席的遗容,而贺子珍则因为各种原因在上海足足等候了一年多。1979年9月3日,在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的多方奔走之下,中央派专机将贺子珍接到了北京。一到北京,她就急迫地要求前往纪念堂,经过周密准备,这次瞻仰被安排在了9月8日。
等待让吕相友心里充满了期盼:这位走过长征,经历过丧子失女痛楚的伟大女性会以何种面貌出现呢?正思索间,他看到了贺子珍。
过去的战争岁月给贺子珍留下了一身的病痛,已经70岁高龄的她因两年前的一次中风只能坐在轮椅上,口齿表达也不太清楚。但银白的短发整齐地梳在脑后,仍然明亮的眼睛,雪白的衣领、蓝灰色外套,干净朴素的装扮,处处透出当年“永新一枝花”的风采。
吕相友默默地跟在贺子珍的轮椅边,不时举起相机,留下贺子珍的身影。一行人从面对天安门城楼的北门进入毛主席纪念堂。在北大厅里3米高的毛主席汉白玉坐像前,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代母亲贺子珍献上一个心形花圈,左右缎带上分别写着:
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
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贺子珍久久凝望着毛泽东的坐像,心里想到的是当初那段艰苦却相濡以沫的日子吗?在毛泽东坐像旁边,贺子珍凝重地坐在轮椅上,目光望着前方的天安门,吕相友拍下了这张自从1937年延安凤凰山之后贺子珍与毛泽东(坐像)的唯一合影。
瞻仰厅里是不允许拍照的,所以吕相友十分遗憾未能记录下贺子珍与毛主席相处的场景。但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在扶着轮椅的李敏身后,步子沉重地缓缓前行,与3年前吕相友守灵时拍摄到的场面一样,毛主席躺在水晶棺里,一层透明而冰冷的水晶隔开了他和他的人民、战友和同志。吕相友望望轮椅上的贺子珍,她中风后唯一能动的右手里紧紧握着一条白手绢,眼睛直视着毛主席,始终不肯离开……
吕相友不禁百感交集,心里默默对贺子珍说:哭吧,也许哭出来您会觉得更好受一些。但贺子珍将手绢塞到嘴里,紧紧咬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她想到了什么?是42年前的延安之别,还是20年前的庐山匆匆一会?抑或是女儿李敏告诉她的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毛泽东的情形:毛泽东发现女儿站在面前,但已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就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做了一个圈给女儿看。这个圈,是否就是指要照顾好贺子珍呢?因为她的乳名叫 “桂圆”。
不知不觉间,吕相友眼前一片模糊,他看不清水晶棺里的毛主席,只依稀望到贺子珍眼中不停涌出的泪水。擦干眼泪,他看到李敏、孔令华的脸上也都流满了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