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后来毁于战火。清朝顺治年间进行了重建,改名为“天安门”。
1949年之后,天安门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从1949年到1971年,毛泽东登上天安门的次数有四十余次。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每逢“十一”这样的重大节日,都会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群众方队,观看集会表演。开国大典时,毛泽东是从城楼西侧的马道登上天安门城楼的。那时天安门西侧虽然有一部土电梯,但许多年没有开动过,摇晃得很厉害。直到1953年9月,为了适应天安门广场政治活动的需要,在大殿东面安装了一部乘客电梯。1953年的国庆大典,毛泽东就是从这里登上天安门城楼的。
在国庆观礼这天,齐观山作为摄影记者比国家领导人更早一步乘上了这个电梯来到天安门城楼上。
今年的国庆与往年不同的是,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除了共和国的著名将军们,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毛泽东一登上城楼,全体官兵立即肃立敬礼,毛泽东则向大家点头致意。
天安门广场阅兵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它显示了一个国家的国威和军威。在这次天安门广场阅兵中,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里,使用的是苏联的“卡秋莎”火箭炮。这是当时大量应用于实战的一种火箭炮,威力很大。当火箭炮兵方阵经过天安门前时,检阅台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这一天登上天安门的还有两名少先队员,他们是来给毛主席献花的。齐观山站在城楼上,远远地看见从少先队员的队伍里走出两个手捧鲜花的孩子。两个孩子一路小跑穿过了金水桥,向城楼跑来。齐观山知道,依照往年的惯例,又到了孩子们给毛主席献花的时候了。果然,几分钟后,两个孩子出现在齐观山的视野里。两个孩子来到毛主席面前,大声说:“毛主席好!”然后将花递到了毛泽东手里。毛泽东接过花,亲切地和两个孩子聊了起来。
来献花的女孩名叫张筠英,是东城区培元小学的学生。毛泽东问她:“是国庆好还是新年好?”
小姑娘说:“国庆节好!”
毛泽东又问:“为什么国庆节好呢?”
小姑娘仰起头说:“国庆节能见到毛主席!”毛主席听后慈祥地笑了起来。
两个孩子都站在毛泽东身边,和他一起观看游行队伍。齐观山则端着相机站在他们附近。他看到两个孩子天真活泼,在毛主席面前毫不拘束。这时,小张筠英看到游行队伍中有个活动的火车模型,就赶忙指着模型告诉毛主席:“您看,那个模型还冒着白烟呢!”毛泽东俯下身子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答应着:“看见了,看见了。”这个情景可不多见,齐观山赶紧抢拍了下来。
在1954年五一劳动节的活动之后,毛泽东提出“不要只给我一个人献花嘛”,于是北京的小学生刘春延和王光如成为在天安门上给毛泽东献花的最后一对少先队员。齐观山再次成了这个场面的见证,用相机记录了毛泽东和孩子们在天安门上的情景。
齐观山觉得这个叫刘春延的小男孩非常可爱,就情不自禁地多给了他些镜头。毛泽东问他:“你长大了做什么?”
刘春延说:“我要当解放军,当海军。”
毛泽东又问王光如:“小光如,你呢?”
“我长大后要当教师。”王光如高兴地答道。
毛泽东一直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所以他听后非常高兴,当即点了点头说:“好!好!无论做什么,现在都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
这时,刘春延看着游行队伍里的机器模型非常好奇,他拉着毛泽东问:“机器怎么会走路啊?”
毛泽东笑着说:“那是彩车,外面是机器模型,里面有汽车,司机叔叔开着车走呢。”毛主席凝神观望的样子,刘春延兴奋好奇的小脸,让齐观山觉得非常和谐亲切。这一幕自然没能逃过齐观山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