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使之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他说,在增加政府投入保证医院基本发展的基础上,完成医院由“以药养医”机制向“以医养医”机制的转换,让医生根据自己的服务技术水平取得自己相应的劳务费。张拓红说:“当然,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必须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同步,否则药品费用还没降下来,医疗费用又升上去,导致‘两头翘’,群众不能接受。”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的王佩君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护士给病人打一针可以按劳计酬,医生查房看病忙死忙活却没有增加收入,医生的收入还不如护士,这种分配体制,你说医生怎能认同?”她说,“以药养医”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走不通;而医院现行体制也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使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在质量和效率上展开公平竞争,最终让群众受益。
对此,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指出:对于营利性医院与公益性医院,政府应尽快制订划分标准,对这些挑选出来的公益性医疗机构进行全额投入,使它们能够真正承担起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健的职能,而不是以创收为目的。对具备市场化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产权改革的多种形式,促使其商业化,开展特需等高端服务,适应多元化的就医需求。
陈文玲还建议,实施医药分离,要变医院药房为社会药房,医院仅仅留一些急救类药品。同时建议我国分三步推进这项工作:第一步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收支两条线”;第二步将医院药房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经营机构,隶属关系仍由医院代管;第三步彻底实行医药分业管理。
相关链接
“以药养医”现象的形成
医院药品加价制度早已形成。按有关规定,医院最多可以在药厂提供的进货价上加价15%,作为医院的补偿收入。同时,医院还可以从药厂的进货价中提取5%的利润。医院曾较严格地遵守了这一规定。
但是,随着政府补贴越来越少,药品收入就成了医院经济来源的大头,再加上看病属于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就给某些不合理现象提供了生存空间,导致大处方、开贵药、乱开药的行为出现,形成了“以药养医”的现象。
目前,医疗行业内对医院的药品收入比例有一个说法:三级医院40%,二级医院60%,一级医院70%。越是小医院,越是要靠药补医。
药品收入成为医院主要收入
长期以来,我国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收费始终过低,挂号费、住院费、医疗处置费、诊断费、手术费等均不能反映其成本。有专家估算,我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占50%~60%,医疗仪器检验收费约占20%~30%,医生医疗技术服务收费约占10%~15%,国家补助只占很小的比例。
各方评说
北京某医院院长:政府在决策前,应该算一些账。其一,医院管理过程中还要不要确保医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医院从药品等方面获取的资金,要用来更新设备和维修房屋等。如果取消药品收入,这些钱从哪来?其二,政府要确定医务人员的收入维持在何种水平,因为只有有一支稳定优质的队伍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其三,医院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投入问题怎么解决?如果有缺口的话,怎么补偿医院?政府应该对这三方面进行详细的测算后,再进行政策调整。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以药养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要么提高政府财政补贴,要么提高医生技术劳务所得,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才能堵住“大处方”,解决“看病贵”的现象。医疗卫生改革是世界性难题,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医改大方向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找准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
典型事例剖析
小胡与哥哥同是安徽金寨县古碑镇中心学校初二学生。今年10月,成绩优异的兄弟俩分别被诊断为恶性骨瘤和白血病。面对穷困的家庭和无助的父母,兄弟俩以抓阄的方式决定家里借来的钱用在谁身上。抓阄时,弟弟写了两张“治疗”的纸条,让哥哥先抓。弟弟表示:“我这病治疗要花太多的钱,哥哥成绩比我好,让他先治疗。”
因贫寒看不起病而不得不以“抓阄定生死”,是对政府医疗救助制度的呼唤。能从这些在贫病交加的绝望生命中和求生的呼喊中,建立起具有充分保障的重病救助体系,从而让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生命,也同样能够获得积极的拯救。
据悉,国家已全面展开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29个省(市、区)出台了医疗救助政策,1003个县开始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全国共筹集医疗救助资金118亿元,救助农村困难群众548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