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讨篇:一个“医托”自曝坑人内幕(2)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曝光典型案例,揭露骗术骗局,并对雇用“医托”的医疗机构或个人予以严惩

某医院保卫部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大部分被骗的农民患者都是因为文化水平低,片面相信一些所谓祖传秘方和立竿见影的疗法,有贪小便宜的心理。而工商、质检和卫生主管部门综合治理力度也不够。他建议有关部门经常向社会曝光典型案例,揭露骗术骗局,公示查获雇用“医托”的医疗机构,提高群众辨别和防范“医托”的能力;还应出台相应法规,对“医托”以及雇用“医托”的医疗机构或个人予以严惩,从而彻底消除“医托”现象。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医托”的存在,部分医院也难辞其咎。一些大医院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就医程序烦琐,甚至出现医德医风不好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化程度低,对医疗安全、科学就医要求不高的农村患者,极易被“医托”拉到其他医疗机构去就医,致使患者延误治疗良机,酿成不良后果。他们认为,要根除“医托”,首先要引导患者科学就医、安全就医;其次是各大医院要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适度控制医疗费用,设置不同病区,让患者在不同的医疗费用下得到优质服务;三是各大医院要简化就医手续,让患者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四是要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县乡医院的投入,解决农民看病难。

相关链接

“我险些被医托害死”

去年国庆节时,家住福建同安汀溪镇褒美村的李金治口腔突然出现一团团的血泡,便到市医院就诊。候诊时,3个人过来与他搭讪。“你看的是血液方面的病啊,怎么不到海沧大桥桥头的XX门诊去看?”“我姐得的也是血液病,在医院花了17万元都没看好,去XX门诊那里开了中药,吃吃就好了。”“赶快去XX门诊看,不然有生命危险”。到了XX门诊,一名“王医生”为李金治把完脉后开了15服中药,总共花去446元。可是接下来的两天,李金治口腔右侧的血泡更大了。12月初,还在“服药”的李金治突然口腔血流不止,陷入昏迷状态。后经过市医院两次血浆置换治疗,李金治才有所好转。

“连送终钱都掏尽了”

60岁的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农民张朝20年前患上了糖尿病,患病之初,他到县里的正规医院治疗,医生告诉他,糖尿病只能长期服药,不能彻底根治。有一天,张大爷看完病后被一个“医托”的话给迷惑了:“您的病能根除,大医院的医生骗你,我给您介绍一家医院吧。”张大爷轻信了“医托”的话,在“医托”介绍的私立医院治疗了一年多。前两个月,张大爷病情还算稳定。可就在第3个月,张大爷的病情一反常态地突然恶化,血糖急剧升高,全身多个器官出了毛病。在这一年多里,张大爷辛辛苦苦积攒的3万块送终钱也被全部花光。

读者来信

“医托”之害

山东滨州市滨城区读者王麦菊:农民看病本已很难,如遇“医托”,则更是雪上加霜。我一亲戚在干活时,不慎让机器碰到头部,虽无明显外伤,却落下不时头晕的后遗症,严重时不省人事,多方求医不见效果,为治病现在已是倾家荡产,还欠下近万元的外债。全家人为此苦不堪言。但有病总不能不治,他便来到省城看病,不想一出车站,还没问清医院在哪里,就被一个“能人”截住,该“能人”自称认识专治疑难病症的专家,可以代为引见。我这亲戚以为是碰上了好人,却不承想落入了“医托”的圈套,花了3000元,病情不见好转。我的亲戚又来到省城,可笑又可悲的是,他通过手机,主动找到那个“医托”,还是到上一次那家门诊,2000多元钱又搭了进去。我们不理解:“你怎么还找那人?他是个骗子。”他说:“我有啥办法,到大医院咱没有熟人,也见不到好医生。再说,当天排不上号,我吃住都成问题。”现在,我这亲戚病不但没好,还因上当受骗,精神受刺激,病情更加严重。一家人整天除了打听偏方就是求神拜佛,根本无心生产。“医托”盛行,一方面是病笃乱投医,另一方面也说明正规医院与患者信息不对称。各医疗机构要合理组织医疗资源,安排好专家门诊,简化就医流程;医院要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牌、标语等,或通过广播和门诊大厅电子显示屏进行宣传;雇佣“医托”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要追究责任。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平价医院陆续开张。对此,有人称道,有人质疑。作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尝试,更多人关心的是——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